王尔|邦有道,亦可隐:东汉初年的隐逸风气与正统重建
若士人隐逸的初衷是拒仕新莽,或是因为“邦无道”,那么在东汉建立后他们理应恢复对汉的效忠。所以,东汉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逸热潮就值得深究。发生于两汉交替、新政权刚刚确立、建设儒家化王朝事业刚刚铺开之际,隐逸的蔚为风尚,包含皇权消长、政局波动、天命接续、个人崛起、风俗变迁多种内涵,是各方力量相...
历史大揭秘: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为什么都没有实现统一?
汉文帝时代,有人假造祥瑞,称有黄龙出现。以此为由,要求汉文帝将汉高祖刘邦所确立的、延续秦朝的“水德”改为“土德”。此事甚至一度导致丞相张苍辞职。结果后来被发现事情是假的,有人伪造的。这件事很令人警惕:一些人为了改变汉朝的政治学说,悍然造假。这得是多大的利益啊!汉武帝为了从坚持黄老学说的太后手...
科举真的是隋唐时期诞生的?其实早在东汉,科举制萌芽就出现了!
在东汉后期的某个时期,汉朝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表面上看,察举制和推荐制度仍然在运作。然而,几乎所有被选拔的人才,都必须参加公开考试。这种模式实际上与唐朝的科举考试非常相似。在许多人传统的看法中,科举考试,或者称之为公正的书面考试,是隋唐以后才开始出现的。更确切地说,这一制度应该是在唐朝武则天时...
教师资格面试解析-高中历史-《东汉的兴衰》-答辩
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了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动摇了东汉朝廷的统治根基,随后几十年间诸侯割据天下大乱。这场乱世中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鲜为人知的是在三国之外,还有第四股势力在悄然崛起。在辽东这片远离中原的土地上,公孙氏家族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割据政权。公元190年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开启了...
为何西汉(新朝)末年没有像东汉末年那样出现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正因为如此,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士族阶层没有统一支持的对象,只能各自支持不同的势力进行对抗,也就形成三国鼎立了(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而新朝末年,由于王莽被消灭,整个天下的政治结构重构,不存在地方割据势力,士族豪强都大多支持刘秀统一天下,恢复汉朝江山,自然也就没有割据局面了。
东汉末年乱局的成因主要是什么?有没有办法避免?一文说清楚乱因
北方在不断的兼并战争,出现了两大势力-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后,曹操击败袁绍,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而南方存在刘表、孙权、刘璋、张鲁等势力,西方存在马超、韩遂等势力,最终演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三、东汉末年能否避免动乱?无法避免动乱。首先是外戚、士族、宦官的矛盾不可调和,已经持续争斗了一百余年,双方都恨...
三国前夜的暗流涌动: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
结合权力局面,东汉形成所谓“秦制-儒教”体制,其具备四个特征:一是皇权和儒家理想的混合,后汉皇帝及官僚的主要目标是汲取资源,扮演“民之父母”的角色,目标是保障皇权的至高无上;二是郡县制和乡里共同体的混合,地方上官僚体系森严,郡县政令畅通,体现秦制,乡里也有相当的自治性,地方官来自外地,要和本地下属有超越...
东汉时期的地方社会
通常被称为“和安之际”的东汉中期,其中和帝朝前期,在和帝即位同时,外戚窦氏专权,虽产生了一时的政局混乱,但因于东汉前期三代的统治,大体还是保持了稳定的治世局面。不料,和帝朝中期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受灾农民疲弊不已,出现了流民增多的事态,东汉前期乡里社会的安稳结构也开始徐徐显现裂纹。随后,安帝即位不久,以...
揭秘东汉开国战争:刘秀一无所有如何统一?
东汉的开国战争,其实大致可以分成六个阶段。这个六个阶段,分别是:南阳起义、招抚河北、东汉开国、平定关东、攻取陇西,以及最后的平定四川。当然,在平定四川之后,还有一些边疆平叛战争。比如说平定羌族叛乱,以及平定交趾叛乱之类的战争。但这些战争,基本上后来被算到东汉平叛之战当中了,而不是统一战争。大家公认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