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贵州水族整体脱贫调研报告
三都县中和镇水族村民韦应丽,在家门口成立了马尾绣发展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402户1381人参与,“绣娘”们靠马尾绣技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目前,该县从事马尾绣生产开发的小型企业已有88家,马尾绣“绣娘”21560人,仅2019年三都马尾绣销售额就达1.36亿元,探索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而“七...
贵州省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三是注重传承本地的特色工匠手艺。比如纯手工的苗绣和马尾绣,制作精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很容易激起城市人群的消费欲望,很有市场。这类产品的价值相对较高,有助于帮助农民增收。(三)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一方面,贵州省所独具的山水自然优势,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业及相关的服务业。比如,赤水市以...
建线上博物馆、办实体展,北外学生把非遗马尾绣搬进校园
大学期间,周子琳对马尾绣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新的思考,“只有让马尾绣跟上时代、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周子琳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了BFSU(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尾绣小分队,完成了一万四千字“科技助力非遗推广——基于贵州三都县马尾绣的调研与实践”调查报告,并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
马尾绣非遗传承人桃花妈妈,飞针走线逆转命运
“马尾绣没有可考的文献资料,目前发现最早的马尾绣背带在明代。”潘瑶说,水族人劳动和生活中使用的服饰、围腰、布鞋、荷包和童帽上,都以马尾绣少量点缀。少数民族用来背婴孩的背带上,才会大面积使用马尾绣。“2006年,水族马尾绣和水书习俗一起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族马尾绣的类别是民间美术,这...
印象新贵州——“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贵州见闻录
在三都县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水族传统的马尾绣技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绣女们将马匹的尾毛与白色丝线均匀缠绕,一针一线绣成的各种精美绣品,不仅受到市场欢迎,也为她们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挖掘特色产品、依托科技赋能、开发精品线路……凭借独特的山地、溶洞、温泉等自然资源,结合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民俗...
谌贻琴赴黔南州宣讲全国两会精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3月28日至29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到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县宣讲全国两会精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劲头,尽锐出战、务求精准,全力打好春季攻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水族马尾绣传承人韦应丽正在刺绣。宁坚摄/光明图片三都县茶农正在采摘新茶。韦荣整摄/光明图片三都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资料图片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牵挂着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多次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努力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近年来,贵州省坚...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半数“生存”堪忧
新华网北京1月31日电(记者黄小希)制作马尾绣曾被当作水族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如今,装饰着马尾绣的水族服装却被压在箱底……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市场需求“苦乐不均”,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半数品种“生存”堪忧。这份《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3)》指出,马尾绣、百鸟衣、竹编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