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耻辱在哪里?面对武力恐吓,李世民本可一战,却只能隐忍
李世民精心布局了一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疑兵之谋,随后,他偕同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位朝中肱骨大臣,自玄武门翩然而出,跃马扬鞭,直奔渭水之畔。在那里,他们勒马驻足,与对岸气势汹汹的突厥大军遥遥对峙,上演了一场隔岸观“敌”的好戏。于南岸之地,李世民施展了一出疑兵妙策,他遣派将领,引领着京城那支为数寥寥...
高句丽举国之力十六年修建的千里长城、二百山城,只是推迟了灭亡
这时应该是高句丽人抵抗意志最强烈的时候,而且熟悉山地作战且地形熟悉的高句丽人应该一直在对唐军后路进行袭扰,随同李世民出征的将作大匠姜行本竟然在盖牟城下中流矢而亡。(塔山原有辽代古塔毁于1946年)唐军一路向南,东征第二战是辽东城,是整条辽河防线的核心。辽东城就是汉代的襄平,也是现在的辽宁省辽阳市,这...
唐太宗远高句丽,释放了高句丽俘虏,为何独独活埋了靺鞨俘虏?
所以李世民在安市城下,宽宏大度地赦免高延寿、高惠真等降将,释放高句丽俘虏。只为感化民心,让高句丽民众知晓,若降必受优待,可保性命无虞。同时,唐太宗又无情地活埋了全部靺鞨战俘,就是要瓦解高句丽的抵抗意志,让敌众明白,抵抗唐军,断无生路。白山靺鞨等部只是高句丽的附属、仆从,并非高句丽本族百姓。即...
为什么隋唐不惜倾国之力,非要灭掉高句丽不可
在李世民东征撤回后,唐朝改变了对高句丽的战略,认为高句丽还很强大,进行大军围剿,很难将其连根拔除,反而还会使得消耗国力,影响国内稳定。要先长期用小股部队,对其进行骚扰,使其“国人不得耕种”,“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以北,而不战可取矣”正是这种对战略方案的适当调整,让高句丽国力大衰,而唐朝又不于此...
古代皇帝活了多少岁?秦始皇50,成吉思汗66,李世民和武则天多少
在对外战略方面,李世民派李靖率军攻打塞北,消灭东突厥;他还指派侯君集和薛万彻等人出征高昌,并设立安西都护府。此外,他亲自出征高句丽,一举夺取10座城池,斩杀五万人,并俘获七万人,对高句丽造成了重大打击。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享年51岁。传闻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是迷信于追求长生,长期服用所谓的“仙药”...
隋唐两代为何要去死磕高句丽?李世民一句话点明要旨!
对于征讨高句丽的理由,太宗皇帝李世民曾经一语点中了要旨:“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一句“不遗后世忧也”就彻底点明了主旨,隋唐两代之所以这么不遗余力地征讨,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高句丽的强盛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虽未像隋一样损失惨重,但受到的教训是一样的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若仔细比对,就会发现——这仿佛是隋炀帝当年亲征高句丽的翻版。唐虽未像隋一样损失惨重甚至灭亡,但在军事方面所受到的教训是一样的。一方面,从《新唐书》对高句丽的描述可见,朝鲜半岛地势险峻,气候寒冷,而且离中原遥远。
昭昭有唐 辉煌气象——“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览走笔
贞观年间的胡人包括粟特、回鹘、突厥、吐蕃等族群。当时,朝廷中五品以上官员有100多名是胡人,还有不少高句丽、百济人担任武将。他们在唐朝为官、经商、传教,与中原汉人一起创造了绚烂多姿的大唐文明。展厅中,一组胡人俑形态各异,表情生动。其中,泥质红陶骑马胡人俑,头戴和前面骑马女俑同款的翻沿胡帽,帽子包...
巅峰时期战胜大隋,成为东北亚最强政权,回顾高句丽的兴衰历史
644年,唐太宗派出张亮率领6万大军向高句丽进发。唐朝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不管是军队战斗力还是自身的经济实力都不是隋朝可以比拟的。(出征地图)这6万大军就如同一把铁锤,轻而易举的敲碎了高句丽的骄傲,在645年突破了维持了几百年的辽东防线。
李世民最忌惮的臣子:军神李靖不出、不死,李世民不敢出也不敢死
而侯君集因协助李承乾谋反被杀,李勣在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是要带着一起去征战的,只剩下一个李靖留在长安,李世民能放心?皇帝出征,大臣谋反,这是有先例的,而且这个例子并不久远。隋朝大业九年,隋炀帝杨广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隋朝勋贵楚国公杨玄感就勾结了一大批勋贵家族子弟,趁着杨广远在辽东,悍然起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