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概念何时形成?无关肤色和血缘,梁启超日本之行顿悟
在这种思想碰撞中,梁启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这个概念强调:不论是哪个民族,只要认同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这种包容性的民族观念突破了狭隘的种族和血缘界限,为不同民族和谐共处提供了理论支持。该观念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个概念的提出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那年今日丨最早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人是他
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是“中华民族”一词在近代历史上的最早应用。95年前的今天,梁启超因病去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永远记得您!????延伸阅读:
赵崔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怎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
郑师渠:中华民族实现由自在转向自觉的鲜明标志——论李大钊的《新...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最先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汇:“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从通篇看,这里的“中华民族”指的是华夏族即汉族,与后来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概念,尚相去甚远。故1905年他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之观察》中更明确地说:“今之中华民...
寻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
考古发现的物证显示,在6000年前华山玫瑰和燕山龙相遇的时代,“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的概念,便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由此催生了中华民族总根系的“直根”。地层中的物证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信息。华山玫瑰和燕山龙的相遇过程,有裂变、有撞击、有融合。龙与玫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相遇。学者苏秉琦认...
中华文明“包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生传播意蕴
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提出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无论是历史进程中的还是观念形态上的,抑或是现实发展着的关系,都是一种共生传播实践(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历史上,中华文明由其发端时期的满天星斗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其机制——借鉴赵汀阳先生漩涡模型的表述——是凭借中原发展起来的汉字文化以及以“配天”“天下”理念的制度...
向玉乔: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问题,既有助于推动人们深刻认识该问题的重要性,也能够为它的解决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一、精神独立性: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人是有精神的。历史唯物论从来没有否定精神的存在价值,只是将物质视为第一性,将精神视为第二性。马克思指出,人是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信念的...
读懂新疆——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重要样本
地理概念的新疆,是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如此广袤;历史概念的新疆,千百年来一个个族群谱写了迁徙聚居、交流交融的壮丽史诗,如此精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梁启超首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是由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提出的。1899年,梁启超在日本发表了一篇题为《东籍月旦》的文章,首次使用了从日语翻译而来的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如“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新名词。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
民族团结奏和音 | 卞成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优势得天独厚
本期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是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党委书记卞成林。记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卞成林:2014年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里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修改党章,在党章里面写入了铸牢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