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幼年聪慧,十余岁注《易经》,因高平陵政变罢官,同年去世
这样,中国式的形而上之学在王弼手中已具雏形。王弼的贵无论对后世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他的玄学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也有一定影响。
申淑华:王艮基于安身理论对《大学》的解释|孔子|孟子|朱熹|格物|...
他明确说过:“六经正好印证吾心。孔子之时中,全在韦编三绝。”又说:“经所以载道,传所以释经。经既明,传不复用矣;道既明,经何足用哉?经传之间,印证吾心而已矣。”在王艮看来,相似于王弼的“得意忘象”,无论是经与传都是道的载体,是阐释道、阐释吾心的工具,如果我心既已得道,则工具就可以舍弃。《大学》...
邓晓芒:论僧肇的以佛解道——《物不迁论》的动静之辨
心应于阳,阳应于动;色应于阴,阴应于静。”显然,玄学大师僧肇在这里运用了庄子和王弼“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方法,尽管在正文中所申论的是二谛为一、动静不离的道理,但在标题和结尾中却只提“不灭不来”的“物不迁”义。这是因为,二谛并非平列,动静不可互换,它们之间有“寻化以阶道”的等级次第。
宋锡同:王弼“得意忘象”解《易》方法辨析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第609页)《易传·系辞下》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王弼予以继承发挥:“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故以龙叙乾,以马明坤,随其事义而取象焉。”(第215页,《乾卦》注)象由义...
王弼《周易注》和《周易略例》
王弼在论述《周易》体例的过程中,充分暴露了他的玄学观——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王弼以玄学观解易,突出表现在得意忘象。王弼辩论了言(指名言、概念)、象(指事物的形象、现象)、意(指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三者间的关系。王弼认为,本质的东西隐藏在现象之后,拘泥于现象就不能对本质有...
观物取象 得意忘象
二是三国魏王弼提出“得意而忘象”的说法,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云:“夫象者,出意者也(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言者,明象者也。”故“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他把“象”归为表达“意”的工具,目的在于启迪人对审美的追求和超越能力。从此后,“物我两忘”解除了...
刘震:由王弼《周易注》的特点看汉魏之际的学术更迭
摘要:王弼对于《周易》的解释,突破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烦琐与理解的困难,从《周易》本身出发,通过对卦爻辞的注释和理解,并运用“得意忘象”“卦主说”等解释方法,要求人们不要执着于辞、象等现象本身,而是要通过理解辞和象把握现象背后的意,即在阐述《周易》本身义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隐藏在卦爻辞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高濑武次郎论《周易》的宇宙观及伦理观
高濑武次郎认为,中国宋代以前,汉代易家们或热衷于占筮,沉浸在阴阳五行说之中,或热衷于对《周易》字句的注释;魏晋玄学的奠基人王弼解《易》偏重“得意忘象”,对“太极”并没有深入地进行阐释;直到宋代,周敦颐、朱熹等才对“太极”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高濑武次郎指出,周敦颐对“太极”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启了自...
“诗言志”:抒情达意的初始阶段
玄言诗的根本特点是汉末王弼提出来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汤用彤《言意之辨》解释说:“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存在;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理之妙用。”所谓“得意”大于一切。如晋人孙统《兰亭诗》:“茫茫大造,万化齐轨,罔悟玄同,竞异摽旨。平勃运...
吴为山:写意精神与雕塑
王弼的“得意忘象”就出自庄子的“得意而忘言”,他提出的“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意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阐释了象与意的辩证关系。写意,启发我们审美观要超越于有限物象。写意又源自中国书法中天象地脉的造型意象,文字的演化和书法的演变,在结构上逐步趋向简化,也可以说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