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卡夫卡的《判决》:专制社会中的荒诞,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卡夫卡是奥地利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变形记》《审判》《城堡》。卡夫卡享有世界顶级文学大师的盛誉,西方众多的流派都尊其为“鼻祖”。《判决》卡夫卡是个要求很高的人,所以临终前他要求朋友们销毁自己的作品,《判决》是极少数在卡夫卡的遗嘱中得以幸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意味着文学上的突破,因为...
还原一个被焦虑、不自信缠绕的卡夫卡
但无数的感知都朝那些消极的字眼会聚,《在法的门前》,还有像是《在流放地》《判决》这类卡夫卡的名篇,人们总免不了从“寓言”的角度去谈论,既是寓言,它就可以夸张,可以不符合现实逻辑,因为作者的目的是要讽刺,要影射,要迂回地批判某种现实中的东西。但就像卡夫卡作品最早的评论者瓦尔特·本雅明所说,他并不能确...
卡夫卡逝世百年·专访|徐爽:如何阐释卡夫卡的“遗嘱”
”这是一个十分严格的禁令,这种严格首先针对的是卡夫卡自己——卡夫卡只对自己极少的作品感到满意,认为只有《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勉强算得上作品,而且并不希望再版这些文本,传之后世。我非常喜欢北京外国语大学丁君君老师精准而灵动的概括:“卡夫卡代表了一类特殊的...
你应该知道的卡夫卡的 4 部作品
1.弗朗茨-卡夫卡的《判决》在对卡夫卡的写作进行研究时,我们将考虑他是如何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建立故事的真实性和可识别性,同时又运用超现实和象征手法来颠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卡夫卡探究了人类经历的复杂性,创作了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在《判决》中,卡夫卡巧妙地将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人...
卡夫卡逝世百年:译林出版社推出5部作品
36岁时卡夫卡写了长信《致父亲》,控诉父亲对自己个人意志的破坏,这封信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卡夫卡内心世界和创作母题的重要切口,但卡夫卡对于父亲的感情显然是复杂的,他徘徊在憎恨、恐惧与崇拜之中,父亲的“绝对权威”映射在了他的小说中,《判决》可以说是卡夫卡和父亲紧张关系最有代表性的表述,小说主人公格奥尔格...
卡夫卡逝世百年·专访|任卫东:卡夫卡直面人世的苦难,在自己身上...
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任卫东也坦言,“读者和卡夫卡作品的研究者,尤其是我本人,对成为作家之前的卡夫卡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一提到卡夫卡,就是《判决》《变形计》《城堡》的作者,是作品中浮现出来的那个作者的图像。《早年》则从一个既宏观又细微的角度,让我们认识成为作家之前的卡夫卡。”...
走近卡夫卡和他的“关键岁月”
要理解卡夫卡,似乎真得先“翻译”他,这跟其不愿“开门见山直述其事”的独特风格有关。他的所有长篇小说——《失踪者》《诉讼》和《城堡》,包括中篇小说《判决》和《变形记》,其实讲的都是主人公要面对参不透而又恼人的谜团。卡夫卡的语言是被一颗时刻警醒着的大脑高度控制的语言,施塔赫将之比喻为“一把烧红...
父亲与婚姻:卡夫卡无法跨越的人生障碍
卡夫卡的写作与他的父亲有莫大的关系,这种关系复杂且紧张。卡夫卡著名的《判决》《变形记》都明显表露出父亲的压迫对他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严重影响,很大程度上,卡夫卡的小说既是在试图反抗父亲,又是内心恐惧父亲的表露。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来自南波希米亚施特拉科尼茨地区沃赛克村的一户屠户家庭。赫尔曼高个子、...
作为画家的卡夫卡:一个一直以来似乎都并未被认真对待的话题
由费舍尔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作品:《判决》(1952年);《美国》(又译《失踪者》,1956年);《审判》(又译《诉讼》,1960年)出于相同的原因,此前对卡夫卡绘画的研究也一直不尽如人意。1979年出版的《卡夫卡手册》中一篇题为《绘画》的文章看似首次触及了卡夫卡创作中的绘画元素,但其作者、艺术史学家沃尔夫冈·罗特依靠...
卡夫卡《诉讼》:他死得“像一条狗!”
K在弥留之际尚还看到,紧挨着他脸面前那两个男人面颊贴着面颊互相依靠着在观看这一判决。“像一条狗!”他说,就好像,他人虽死羞耻感却犹存。▲《审判》电影剧照(1962年)。卡夫卡式……有个形容叫“卡夫卡式的精神状态”,即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如真似幻的处境。卡夫卡著名的短篇《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