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37:北京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会儿,民国的政局慢慢变得稳定啦,经济也迈入了黄金时期呢,财政经费相对来说比较充裕,物价也不贵。像大学教授、社会作家这类作为知识拥有者和传播者的知识阶层呀,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达到了从前从来没有过的那种状态啦。1917年9月那会儿,胡适第一次到北大去教书啦,每个月能拿...
李旭: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特征、中国境遇及当代启示
形成这一哲学基础,源于杜威对当时美国儿童生活状况的反思:“现代儿童生活在机器大生产的时代。他们对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仅仅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8]杜威教育哲学对“生活”的重视,其童年经验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个男孩和一个男青年,他亲眼看到了他所有的亲戚都参加了家务活,并承担了一部分责任。”[9]...
持续推动“倍增追赶、合作发展”??全力打造安全城市、品质生活...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丰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一系列风险挑...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播社会学的视角第2版题库及考研真题
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5日起,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杨明斋。中俄社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
走进大变革时代:如何绕过转型期陷阱?_评论频道_凤凰网
10年后每天劳动时间为8小时的工人也只占8%大部分工厂通风差,空气污染严重,工人住宿条件差。职业病流行,工伤事故频发,新旧世纪之交。美国工厂中因工业事故而丧生者每年达35000人,致残者为500000人。工人的工资满足不了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开支。工人极端贫困,1880—1910年产业工人的家庭收入不足650美元,农业工人则低于...
83年领导下乡走访,发现一老农气质非凡,调查发现身份不简单
1920年10月,在山东日照的孙家村,王延周出生了(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由于家庭条件并不算很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延周自幼就懂得补贴家用。15岁的时候,王延周来到青岛,在一家工厂做学徒。那时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让家人过上稳定的幸福生活,自己能够攒点钱,然后娶妻生子,过着普通人的平淡生活。
53年毛主席视察安庆,得知陈独秀儿子在窑厂工作,批示:适当照顾
第三次见面发生在1920年的夏天。这次的会面中,陈独秀和毛泽东深入探讨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陈独秀那振奋人心的言论深深影响了毛泽东,自此之后,毛泽东成为了坚定的革命者。这一时期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理论联系,也标志着毛泽东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能够回顾起改变他一生的...
“国潮”概念史:走向文化繁荣的历史演进
“中国潮”(Chinoiserie)是17—18世纪间流行于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它既是一般意义上西方人对中国事物的热情,又特指艺术生活中对所谓的“中国风格”的追慕与模仿,“中国潮”开始于1650年前后,结束于1750年前后。[21]“中国风”正是在17—18世纪的“慕华思潮”中孕育而生,并逐渐流行于或者...
“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缩影——欠薪、索薪与鲁迅《端午...
孙伏园曾撰文回忆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民国十一年是北京政府已经很不像样子的时候了:教职员欠薪、公务员欠薪、著作人几乎没有稿费,知识分子简直没有法子继续生活下去”。周作人在《官兼教员》一文中也谈及《端午节》的创作背景:“小说是讲北洋政府时北京学校机关欠薪的事情,那时学校先欠,职教员发生索薪,兼职的讲师每...
司文德:信仰指路、一往无前的铁路工人运动先驱
党在铁路的活动,从创办工人夜校开始。当时,早期马列主义传播者通过给工人授课,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播撒革命火种。罗章龙、包惠僧、李震瀛、赵子健等都先后到京汉铁路给工人授课。1920年,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先后两次到郑州京汉铁路工人夜校,通过与工友交谈,了解工人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