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转载《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转载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报》全文转载了《哥德巴赫猜想》,并加了“编者按”。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这需要给予证明。在经过证明...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重温40年前激动亿万国人的经典
1978年的春天,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数学家陈景润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激发了无数人的科学热情。孩子们在被问到“长大后做什么时”,都响亮地回答:“要当科学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流行。当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分子的价值重回神州大地。徐迟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人民...
他真的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吗?
连一些年轻的非数学专业人士,也热衷于钻研歌德巴赫猜想。有些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寄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机构或数学学术杂志,声称证明了“1+1”。可“1+1”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够证明的吗?我想起了徐迟在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里讲过的一段故事:数学家沈元当年给包括陈景润在内的一群中学生讲歌氏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手稿背后的故事
1978年1月,《人民文学》杂志新年第一期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该文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和发展的历史,以及陈景润是如何在特殊年代期间,在艰苦环境下通过顽强努力取得了(1+2)的证明过程。《哥德巴赫猜想》一经发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相继转载。1978...
什么是真正的“报告文学”?
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无疑使人们真正重新认识了什么是“报告文学”,因为这样一部由作家用文学手法完成的对一位科学家事迹的书写,也使得“陈景润”一下成为了民族英雄和“文学艺术形象”,从而深入人心。可以说《歌德巴赫猜想》使中国读者真正经历了一次报告文学的艺术洗礼。40年来,在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影响下...
朱熹平:破解庞加莱猜想的这三年
大学时期的朱熹平曾对陈景润有过向往(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1977年徐迟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在全国刮起了“猜想热”,数学专业的学生更是“豪情万丈”。少年朱熹平也深受感染。“那时候大家都梦想着也能证明个什么难题”。果然,本科毕业前,朱熹平着手尝试论证“连续统假设”,这是一道当时已经解决的世界难题。当朱熹平倾尽所学,把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是怎样产生的?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首发于《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第1期突然间我们想起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个故事,即一个外国代表团来华访问,成员中有人提出要见中国的一名大数学家陈景润教授。因为,他从一本权威科学杂志上看到了陈景润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学术论文,十分敬佩。知悉后,我国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寻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发表《歌德巴赫猜想》的这期刊物出版时,我正陪同徐迟奔波在遥远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采访病中的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这就是后来徐迟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又一篇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在我们返回北京的飞机上,徐迟用一本印有《人民文学》字样的记事本在记东西,被空姐发现,姑娘惊讶地说:“哇,您老是...
田刚称想回国任全职教授
该名研究人员还指出,其实徐迟当年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中,对陈景润的评价大都来自国外的认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丁伟岳则指出,陈景润与歌德巴赫猜想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而数学界的一些看法是不断地在变化发展的。各个时期的评价会有所不同,“现在歌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停滞了一段时间,如果有...
揭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是这样研发出来的
采访我国著名原子钟专家、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精密测量院)的梅刚华研究员,我们却是先从文学聊起的。“黄老师,我知道您是写报告文学的,我喜欢报告文学。”“哦?”我有点儿意外。“我读过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那是什么时候?”“四十多年前,我还没有上大学。读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