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
值此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广大考古...
东西问|张良仁:中国考古学家为什么去海外考古?
张良仁:政治与经济之外,中外教育界、科学界的交流也至关重要。亚非拉地区还有很多国家的考古发掘能力较弱,中国的技术与人才可以通过合作,帮助这些国家进行考古发掘、培养考古力量,从而让这些国家的人民更充分了解自己的历史。对中国考古学界而言,这也能够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化能力。在海外发掘出的成果,中国学者可以...
从哪来、到哪去,李零、陈星灿等共谈“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
讲座由商务印书馆主办,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与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安家瑗三位考古学者,从20世纪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的学术与生平出发,畅谈柴尔德对中国考古学方法与思想的启发,并分享关于中国考古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考。“柴尔德与中国考古学”主题讲座现场他是20...
“中国考古学界的一面旗帜”走了
他担任过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去年被“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授予终身成就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考古学家。北京大学称,严文明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面旗帜。比他小6岁、相识66年的考古学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大顺说,严文明或许是中国考古学理论大师的最后一人。在他身后,将...
浅议中国考古学的主体性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使命,各学科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中国考古学也不例外。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具有合理性的知识前提,学科的主体性问题由此得以凸显。考古学是否有主体性不同学科对主体性的强调存在较大差异。在自然科学领域,主体性很少单独成为问题。在艺术学科中,主体性则成为需要彰...
东西问·两岸“名”迹丨在湖北故乡,追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的...
中新社武汉12月2日电题:在湖北故乡,追溯“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的“考古梦”作者武一力位于湖北钟祥市老城区的中果园社区,屋舍林立,街巷纵横(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1896年,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此出生。127年后的今天,中果园社区一口“双眼井”仍承载着李宅往事印记。李济,原名“李顺井”,正因家宅旁的这...
德国女考古学家安可:背着女儿去考古
爱上中国考古“普通人都知道中国有5000年历史”安可的本科和硕士学位并非考古,而是汉学。高中毕业之后,没有找到人生方向的安可干脆学起了外语。那个时候,她对于中国还没有任何研究,只是小时候了解了一点日本合气道以及日本文化,发现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联,于是想着“要不干脆学中文吧”。
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成果,不仅得到了在中亚工作的各国考古学家的关注,也为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广受认可的“东方视角”和“中国方案”。用王建新的话说:“为用中国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和科学依据。”“中国考古一定要走出去”“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我进入丝路考古的起点。”王建新头发花白,眉毛竖起,虽已年...
百大考古发现故事连载(6):海昏侯墓、庙底沟、尼雅遗址|考古眼
百年的中国考古学从20世纪20年代伊始,一代代学人们前仆后继,一批批重大发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中国的考古学不断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考古的魅力正在于探索与发现,甚至是颠覆人们的认知,考古人有何慧眼,能够看到人们看不到的东西呢?是知识,是直觉,是运气?让我们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了解这些惊人发现背后...
探寻“何以中国”,照鉴“未来何处”——中国考古发展新趋势观察
中国考古,在许多外国人甚至中国人看来,一度非常神秘。近日记者在与中国考古学家的交流中了解到,从考古技术发展、到公众考古创新,再到中外考古交流,中国正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推动力。科技考古揭开了许多传统考古难以发现的秘密,保护了许多原本难以保存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