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高危人群---缠绕在“病态共生”关系中的你(下)
一、“病态共生”关系的危害1.“病态共生”是一种吞噬与反吞噬的关系我们总能发现与父母保持“病态共生”的人的心理年龄(尤其是性心理年龄)发展得要比一般人滞后得多。这是因为孩子的“长大”意味着对“病态共生”的反抗,而性心理的发展更是人类成熟的标志。因此,在这些控制的母亲的潜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
「甜蜜密码」李荣浩杨丞琳:如何炼成娱乐圈神仙眷侣的心理学解读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强调,成熟的爱包含“我爱你,但我是我,你是你”的独立性。李荣浩与杨丞琳的爱情,正是这种独立共生关系的生动写照。他们懂得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自我,同时也为对方提供成长的土壤,使爱情成为个人成长的助力而非束缚。结语:爱,是用心经营的艺术李荣浩与杨丞琳的爱情故事,无疑为...
令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学效应
从认识自己的角度,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自己的内心,认识幸福,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从养育孩子的角度看,心理学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帮助孩子保有健全的人格。从工作的角度看,懂点心理学能让我们对看似复杂的人事和行动做到洞若观火。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学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S的S,不是SOS的S,而是SM的S
“施虐者”人格的形成是没有显著特征和直接原因的,他们隐藏在社会中,有的轻微有的严重,很多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这类问题,这就是心理学的难处,也是发展一段亲密关系最害怕遇到的事情。每一个“施虐者”都有奴役他人的心理需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或需要来培养一个“受虐者”。这个培养的过程,也叫做“驯化”。
“妈妈,我不想成为你的孩子”丨如何摆脱与父母的病态共生?
“共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直白点翻译就是——无法分离,这也意味着模糊了边界。在边界缺失的环境中长大,是一段令人感到痛苦的经历。说一件让我记忆很深的事:大概在六七年前,我的咨询室来了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孩子来做咨询。当时这个父亲对孩子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病态母女共生:超级自恋的母亲,处处讨好的女儿
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共生”,很好地解释了这一行为(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所谓共生,指两个人无法离开彼此,他们之间或许有很多痛苦甚至仇恨,但就是无法离开对方,而是要紧密地、病态地纠缠在一起。比较常见的共生现象,多见于情侣和亲子这两种亲密关系。不同的是,如果是情侣关系,它是相对平衡的,因为两个成年人的力量是相匹敌的。
心理学:你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你的命运雏形,建议你看看这篇文章
一、共生心理在这种恐惧的底色下,他的心理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匈牙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玛格丽·马勒认为6个月之前的婴儿是和母亲共生在一起的。即他会认为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他没有“非我”的概念,没有“我”和“你”这样的概念,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心理学:害怕被抛弃的你,背后很可能有一个“消失的母亲”
比如,有分离创伤的妈妈在和孩子相处时,很可能是控制型父母,这导致他们的孩子也可能害怕分离,恐惧被抛弃,和妈妈共生,但这样的共生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因为匈牙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玛格丽·马勒,将6个月的婴儿期称为正常共生期,也称“母婴共同体”,但之后的共生就会形成混沌共生,孩子和父母缺少清晰的边界,都...
心理学家: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可能就是你的命运,很难改变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母婴关系往往就是一个的命运雏形,这个很难改变。那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遇到的各种临床心理学的案例也佐证了这一点,很多母婴关系,母子关系有问题的人,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是非常多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六个月前的婴儿是和母亲“共生”在一起的,所谓...
心理学解析:看了多个孩子弑母惨剧,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
一般压力理论认为犯罪是对消极经历和不良关系的消极反馈。早期的不良经历对个人行为影响深远,甚至持续一生。3、父亲缺位的伤害,远比你我想象的严重★★首先,父亲缺位会导致男孩对母亲的女性性别角色的认同,会改变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易发生“病态共生”。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是"病态共生",它是指:父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