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帮锋:“主观权利”概念的重构 | 法学家202406
前者使主观权利被界定为自由、意思力等较具心理学意味的事物,而后者则体现为主观权利被主要用来整理私法规则、构建私法体系。主观权利在狄骥、凯尔森等实证主义学者的批判下曾趋于式微,也因学者们意识到该概念本身的局限性而催生了“无主体权利”这个让人困扰的问题,但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话语和法律人的一种思维定式,...
心理学:长期自我客体化的人,该如何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自体客体”。所谓自体客体它的精确定义是,别人被我体验为我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为我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好理解?其实自体客体说穿了,它还是一个客体,但它是为自体服务的,即「我的别人」。也就是“别人”实际上也是为“我”服务的,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照见了你自己。
绵阳市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
什么是佛教的“五阴聚合”说?它是四谛的哪一种?
“受”,谓“领纳”,指主体领受客体给予的痛痒苦乐等体验,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感受。“受阴”有三类: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3、想“想”,谓“取像”、“施设名言”,相当于摄取表象,形成语言概念的精神活动。4、行“行”的定义是“造作”,特指思想中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那些因素,如目的、筹划、决断...
「封心锁爱」之后,AI能成为情感代偿吗?
你是主体,它是客体,你期待他温柔乖巧,那他就是,他始终没有自己的个性。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剥夺对方主体性的过程,而且你会越来越习惯这种体验。未来有一天突然面对一个真实的人,那种感觉就很割裂——你不应该这样对我,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会和我的如此不同呢?一旦这种经验被巩固到一定程度,可能会丧失某种...
方延明|传播与人类活动的辩证法——兼论大众传播的主客体间性
三、传播的主客体间性传播作为一定社会共同体的媒介,源于个体,超越个体,它是一个主体(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一个人,既作为个体存在,又作为社会存在。传播的形成和发展因个体兴而兴,一部人类传播史是个人传播史的集合。所有传播都是基于交流进行的。杜威把个人交流作为社会传播的核心内容,他认为,“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传播继续...
爱是什么?是无知,是恨?
简而言之,列维纳斯认为,伦理是基于对责任的渴望——主体对他人的“回应能力”。责任在自我-他者关系中表现为一种互异关系而非同一性关系。道德自我把他人当作他者,当作不同于自己的人来对待。列维纳斯的分离观念和奇点观念对他的伦理学概念至关重要。列维纳斯坚持认为,只有当他者在“我”离开的那一点上是他者时,伦理...
原来小孩子天生就是诗人
在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这是幼儿期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泛灵心理”,其本质是儿童把事物同化于他自己的活动之中,是由于内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的一种表现。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从天上的星星月亮,到地上的树木花草,乃至于自己的玩偶和枕头,在他...
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
“我是谁?”心理学的镜像理论,文学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社会学的功能论、冲突论,哲学的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等,最后似乎都可以回到这个有关身份和自我的问题——在“我”这个主体面前,你阅读的一切文字似乎都可以看作自我的投射,而阅读,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字客体中辨认和寻找...
文化自信是开放自信社会心态的心理基础
文化主体性与社会心态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耦合的因果关系。其一,文化的背后是心理。心理学家德沃斯(G.A.DeVos)和席普勒(A.E.Hippler)在1969年首先提出“文化心理学”这一概念,他们注重研究社会文化脉络的意义,追求对共同而普遍的心理机制的阐释和理解,并认为文化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核心体现了“文化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