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加耶夫斯基:作为诗人和思想家,米沃什选择勇敢地投入战场,测试...
在《本乡本土》中,我们发现历史,甚至自然经济的部分。切斯瓦夫·米沃什似乎在说,我会向你表明,诗也可以由非诗构成,诗的心灵力量可以通过从世界上摄入尽可能多的事物来推动,而不是退入内心让我们感觉亲密的危险区域。不是从这世界上飞离,不是陷于可耻的“逃避主义”(这也是党的评论家所以热衷的一个指摘),而是进...
西川:在当今世界有四个地区的诗歌写作很活跃:一个是北美,一个是...
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NikolaMadzirov)在《在我们出生前》这首诗中说到:“在我们出生之前/欧洲正走向统一”,诗句中充满了历史感。我一个来自中国的诗人对马其顿人的历史感、现实感充满好奇。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曾经称东欧地区为“另一个欧洲”,那么,这“另一个”体现在哪里呢?在这一次的“跨文明诗...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每日一书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美]伊雷娜·格鲁津斯卡·格罗斯著,李以亮译,野spring|辽宁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推荐理由:《米沃什与布罗茨基》写的是二十世纪两位极富盛名的诗人,是他们的诗歌与命运,也是友谊:不同生命之间那奇妙的交叉点。作者伊雷娜在书中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友谊是一种罕见的结...
诺奖得主米沃什三十年散文自选集《在时间荒原上》首次引进
米沃什的一生著作宏富,主要作品有诗集《冬日钟声》《在河岸边》《三个冬天》《白昼之光》《日出日落之处》《无法抵达的土地》,自传体小说《伊萨谷》,回忆录《故土》《米沃什词典》,日记《猎人的一年》,政论《被禁锢的头脑》,文集《站在人这边》《在时间荒原上》,诗论《诗的见证》等,被约瑟夫·布罗茨基誉为“我...
“文学纪念碑”米沃什系列再添散文集《欧洲故土》小说《伊萨谷》
近期出版的《欧洲故土》是米沃什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自传体散文,是诗人的早期重要代表作,首次引入中文世界,对于全面了解米沃什的文学风格和个人思想史颇具意义。“我的根在东方,这是肯定的。纵然解释我是谁非常困难或痛苦,但我必须一试。”在这本书里,流亡西方不久的米沃什,以富于社会学思辨的目光,回望...
镜相·读诗丨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镜相·读诗丨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编者按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awMi??osz,1911-2004),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www.e993.com)2024年11月4日。1911年6月30日,切斯瓦夫·米沃什生于立陶宛维尔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米沃什加入了抵抗组织,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并出版诗集《独立之歌》。战后他先后在波兰驻华盛顿和巴黎使馆工作...
米沃什 一个中欧知识分子的视野
(见《米沃什词典》)而这部传记,恰恰是融合了个人史、他人史和时代史于一体的复合型自传。个人、他人与时代形成了奇妙的三重话语,深刻而巧妙地揭示出作者个人、欧洲与人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处境。他的大部分作品,无论早期、中期和晚期,不管诗歌、散文还是其他文体,始终是对记忆的一种强烈的个人反思。拯救或救赎...
《现代汉语长诗经典》:诞生于生命的提问,完成于诗人的回答
编者程一身对何谓长诗在序言中有清晰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长诗最好诞生于时代的提问,完成于诗人的回答。”这一界定让人想到波兰诗人米沃什关于诗歌的定位:把诗视为人类重大转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某种意义上说,编者程一身通过这个选本想呈现的,或许正是米沃什意义上的“见证之诗”。
作为游牧的见证:切斯瓦夫·米沃什与“纯诗”的对话
与这困局同样诡谲的是,这位波兰神秘主义者似乎有意对那位晦涩难懂的马拉美(StéphaneMallarmé)保持沉默。于是,当切斯瓦夫·米沃什在《诗的见证》中沿着奥斯卡的路径谈论纯诗时,他处理的,也许只是纯诗留在诗歌地平线上的一个不祥的倒影,那些纯诗的赝品与仿品们。那么,这两位米沃什所反对的纯诗究竟该如何定义?这一概念...
西川:一位大于经典作家的作家,一座“满是妖魔的城市”|米沃什逝世...
这在他的回忆录里有集中的反映。可以说死亡对于米沃什如同家常便饭一般,他因此才会在诗里说:“让死者向死者解释发生了什么。”(《逃离》)死亡和发生在波兰、东欧、苏联的事,把米沃什塑造成一个充满“意识形态激情”的诗人。这样的诗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一般不会被看好。读者和批评家一般会追究一个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