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非常喜欢莫言《红高粱家族》丰富的语言描写和叙事方式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Gurnah,1948—)生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现任教于英国肯特大学。著有《离别记忆》(MemoryofDepature,1987)、《天堂》(Paradise,1994)、《海边》(BytheSea,2001)、《抛弃》(Desertion,2005)、《最后的礼物》(TheLastGift,2011)等十部长篇小说。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Offic...
活动·回顾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很幸运我摆脱了获奖“魔咒”
“获奖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作品会被更多人知道,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我也有机会去接触全世界不同的读者。就像此刻,这就是我为什么在这里的理由。”昨天(3月7日下午)的上海思南文学之家“站”无虚席,甚至有外地读者连夜“追星”只为一睹文学偶像风采——现居英国的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春寒料峭的三...
活动·预告 | 思南读书会NO.446:古尔纳、孙甘露展开文学对谈
嘉宾: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孙甘露主持:黄昱宁Aboutthetopic关于主题2021年10月,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称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进行了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古尔纳坦言,对于瑞典学院的这份...
??独家对话诺奖得主古尔纳:事情不公正时,写作才有价值
△2021年10月7日,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凤凰网读书:您是否也希望读者不要给您的个人身份贴标签?古尔纳:他们愿意的话可以贴标签,我不在乎,比如说认为...
诺奖得主古尔纳:一场持续探讨故乡和他乡的旅程
3月的一个早晨,76岁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步入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他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内陈设的作家书房展和名家手稿展,之后又回答了一群青年写作者好奇的问题。如是这般与中国文学的密集邂逅,贯穿了古尔纳将近10天的“中国行”。从纸间走到面前,古尔纳与夫人所到之处,...
古尔纳中国行:跨越大陆与文化,聆听“异乡人”的心声
”3月5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受邀来到中国,开启了他的首次中国之行(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几天时间里,他到访了上海、宁波、北京,与作家格非、孙甘露、莫言展开了精彩的文学对话,到董宇辉直播间聊人生、阅读和写作,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进行了参访交流活动。2021年,古尔纳因“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身处不...
古尔纳的十部长篇小说: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
这几天,“古尔纳首次中国行”在网络上都引发了巨大的关注,除了写作,还有他的个人命运。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作为难民移居英国并求学,最终在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
诺奖得主古尔纳的黑暗之心,不堪回首的家园为何引发乡愁
不得不说,我感觉我没读过几本比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Gurnah)1987年的处女作《离别的记忆》(MemoriesofDeparture)更残暴的小说。甚至他对残暴的轻描淡写一度让我感到不适。小说开始的短短几页里,第一人称叙事的主人公哈桑已经描述了自己4岁时就被6岁的哥哥频繁强奸,这位...
诺奖得主古尔纳上海演讲|来自印度洋彼岸的中国故事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Gurnah)我很高兴来到中国,在这里见到你们。令我倍感欣慰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已经在中国出版了我所有的十部长篇小说。我想先讲一点桑给巴尔的情况,以便让诸位对我故乡的复杂文化现实有所了解。最近,在桑给巴尔的石头城中心,考古学家在一个被称为古堡(OldFort...
古尔纳:从苦难者的视角出发,书写另一种历史
古尔纳:从苦难者的视角出发,书写另一种历史,多蒂,小说,阿齐兹,优素福,殖民主义,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