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王润泽 | 无声的译者:重访中日新闻交流史上的古城贞吉
有史料表明,古城贞吉应是参与中国近代报刊编务的第一位日本人。其服务对象,正是戊戌维新时期被视作“报王”的《时务报》。学者指出,古城独立担纲《时务报》“东文报译”栏目,不仅系近代中国“大规模日文中译的开始”,亦为戊戌维新时期最大的“和制”词汇引进平台。正是经由这些新词汇、新概念,晚清士人得以想象异域...
《晚清西学丛书(第一辑)》:研究晚清“西学东渐”的重要一环
上面所说的西学著作多指图书,但是晚清介绍西学的还有一些中文报刊,不少著作都是先在报刊上登出再出单行本的。近代报刊的一般情况,可以参考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第三章“外报创始时期”以及美国白瑞华《中国近代报刊史》等。关于这些报刊的详细目录,可以参考《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西学书目表》《增版东西学...
集报世界之大观《中国集报信息》
近当代报刊研究权威、中国人??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收藏报刊3000多种,后来用这些报刊资料写成《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人??日报》社高级记者罗同松热心集报几十年,亲身感受集报的酸甜苦辣,写成文艺小说《报缘》和报告文学《集报自有后来人》。报刊收藏爱好者在各自的收藏领域勤耕不辍、...
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所创的《教会新报》与西学东渐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曾直言:“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李提摩太:《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转引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十九页)于是,我国开埠之后,西方传教士充分利用了时局变动所获得的传教特权,先后创办了多种报刊,成为传...
方汉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改革开放之初,学术百废待兴。1981年,方先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率先问世,这是自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又一部通史类著作,内容则比前者整整多了一倍。“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描述细腻而全面。不仅有对重大事件与人物来龙去脉的详细阐述,还有对新闻业务点点滴滴的发展状况的描述……使人们对此阶段新闻事业发展...
【每日一读】《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第2期)
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
高考故事︱油画《教授们》的背后:复旦一场答辩请来六位泰斗
宁树藩教授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与人大教授方汉奇齐名,有“南宁北方”之说。大四那年,他给77级学生开了一门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课程,那也是高冠钢第一次听宁老师讲课。“本来我以为报刊史是一门非常枯燥的课程,但是当宁老师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他的讲课充满了激情,从此以后就把我带到了新闻史研究的领域。
《群众日报》首次影印出版
《群众日报》《每日实报》这两份从未在中国新闻史、中国报刊史上露面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近日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首度出版。书中收集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姜义华30年前从日本带回的32号的《群众日报》《每日实报》影印版,其中《群众日报》有第2号到第21号(终刊),出版时间为1931年3月11日至3月30日。3月31日...
《新青年》:从“普通刊物”到“名刊”
的胡适在日本东京读到《新青年》第3卷第3号,即在日记中写道:“《新青年》之通信栏每期皆有二十余页(本期有二十八页)。其中虽多无关紧要之投书,然大可为此报能引起国人之思想兴趣之证也。”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难免被陈独秀“忽悠”,《新青年》编者们竟大胆而又别出心裁地上演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一幕前所未有...
《中国剪报》有几种?
由于对时事的关心和批评态度,以及对时代风俗的见识和表现艺术的突出,使《中国剪报》对于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剪报》的办报宗旨是“听天下之声,鼓人心之志”,旨在展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民生,引领思潮时尚,推动中国现代文化和民主进步。在繁华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剪报》的编辑们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