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记住乡愁》:去看一看当下的乡土中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将于2024年1月1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首播。《记住乡愁》海报。节目组供图《记住乡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故乡是一种辽阔的心情
这本书有一句推介语:“深入光辉畅动与浑浊隐涩之地,探索人性与大地的诗意互动,提示人类的伟岸与卑微、渴望与恐惧。”读到这句话,我就在想,它同样可作为文学的定义,如果我在写《大湖消息》之前读到这段话,也许对书写故乡的价值意义有更深的体会,关于生命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的认知、理解会更深一层,写作也就会涌现...
“走不出,看不破”的县城文学,是小镇青年的乡愁吗
城市与故乡间的差异,阻碍着他们的身份构建与认同。在熟悉的城市里,他们双脚悬空;归乡时,原本应该熟悉的故乡却早已变得陌生。他们漂泊在故乡的“家”与城市的“家”中,却又无家可归。纪录片《出路》这也是为何“县城文学”中那句“走不出、看不破”被反复使用——它早已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离开,而最终呈现...
刘亮程新作《大地上的家乡》推出:每个人最终都会活成自己的家乡
对刘亮程来说,故乡既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通往世界的起点,“家乡是一个出发地,是你迎接整个世界,也是世界把它所有都给过你的地方。我们总有一天会回过头来遥望远去的家乡,并将它认领到我们的生活中。我的写作之路,也是对家乡的不断认领。”他觉得,只有远离故土,身在他乡看家乡,故乡的轮廓才会愈加清晰。这种远离,...
扎根乡村 凝视童年 纪录片导演蒋能杰:用镜头为留守儿童“发声”|...
从纪录片《路》到《村小的孩子》,再到电影《矮婆》,蒋能杰十余年扎根于家乡的泥土里,用不同的方式持续地关注农村变革环境下的留守孩童。于是,作为中国初代留守儿童的蒋能杰,用镜头记录下了第二代、第三代留守儿童的故事。蒋能杰(左一)在拍摄电影《矮婆》...
融媒体时代文学“出圈”的引爆点在哪里?——以湖南日报社《文学里...
除《文学里的村庄》外,今年该报社还和央视新影集团联合摄制10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已于10月12日开机,预计明年5月完成前面5集制作,8月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4月新湖南推出了《楹联里的湖南》,目前已推出32期;6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迅速推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艺评丨贺有德:故土风物里的美丽乡愁??——读刘正初最新散文集...
故土风物里的美丽乡愁——读刘正初最新散文集《浏阳风物志》文丨贺有德今年7月,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开播,试图从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贾平凹、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和阿来解密文学与故乡之间的某种玄机;今年11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在颁奖典礼上满怀深情感慨:“文学是精神的故乡,故乡是生长的文学。
他的生活与写作,串起台湾文学史
他的生活与写作,串起台湾文学史《他们在岛屿写作:愿未央》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有一集《愿未央》,讲著名的朱家三姐妹的父亲朱西甯。姐妹三人透过相簿与笔记,还原父亲与母亲、翻译家刘慕沙伉俪情深,朱家的日常点滴亦牵出一段台湾文学私史和两岸离愁故事。朱西甯的经典著作被文学家兼女儿的目光重新打量,...
迟子建:我不是任何潮流中的人,这使我自由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2020)画面。我查阅了资料,1910年鼠疫时,2万多人的傅家甸(也就是哈尔滨道外区)竟然有5000人死于鼠疫!我开始留意这个事件,留意伍连德,但我感兴趣的不只是他这个人物。我想知道鼠疫突来时,身处其中的普通人的心理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一周文化讲座|短视频时代阅读的获得感到底在哪里?
北京|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生活——《走南闯北吃东西》《吃着吃着就老了》新书分享会时间:4月20日(周六)15:00地点: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二楼建投书局嘉宾:陈晓卿(纪录片导演、作家)、高文麒(媒体人、文化美食专家)4月20日下午,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陈晓卿、高文麒将会带着新书,和我们聊聊与吃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