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封燕然山铭》
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封燕然山铭》新华社乌兰巴托8月15日电(记者阿斯钢)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近日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成吉思汗大学校长拉哈巴苏荣告诉新华社记者,这处汉字摩崖石刻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当地有关...
蒙古国断崖发现2000年前中国石刻,专家泪目:终于找到了!
匈奴被击退后,有些清朝士兵也在无意之间发现了汉朝时期战士与匈奴的交战历史,这些士兵了解过去的历史靠的正是蒙古爱山南麓悬崖上的《封燕然山铭》。另外,士兵们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左宗棠将军,这位热爱书法的著名将领自然不敢怠慢,告知朝廷。于是,清政府对此次事件非常关心,并且派专门的学士来研究石碑上面的文字,也许跟...
长葛“最老”镇!葛天氏粮仓、百年“银行”……29个村名个个传奇!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关于班固死后葬于何处,史学界争论不休。根据民间传说,大部分人认为是其家人乘人不备把尸体偷偷运到石固埋葬;也有...
外国断崖发现中国汉字,内容经翻译后,专家激动道:终于找到你
这一在外国断崖上发现的中国汉字便是《封燕然山铭》。《封燕然山铭》是东汉永元年间,窦宪率领大军击败北匈奴后,于燕然山所篆刻的摩崖文字,其铭文内容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写而成。在《封燕然山铭》内,宣扬东汉与北匈奴之间的最后一场大战,以此展现汉朝的功绩及威武之势。后世历史中,“燕然勒功”始终是人们用作建...
三班:班超平西域 兄妹著《汉书》 (数字里的洛阳)
当时窦宪犯了死罪,北伐匈奴是为了戴罪立功。窦宪大破匈奴后,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为其撰《封燕然山铭》刻石记功,从此,“勒石燕然”成为建立不朽功业的代名词,匈奴作为独立的民族也逐渐淡出中国历史。北伐归来后,窦宪权倾一时,班固也进入了窦宪幕府。汉和帝对此十分忌惮,永元四年(公元92年),他...
“勒石燕然” 强汉荣光跨越千古(图)
据新华社消息,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近日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历史传世铭文有了有力的实物证据(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无论是“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还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勒石燕然”有着古人对战争与胜利的想象与向往...
历史的尘埃——聊聊班固
窦宪最著名的事业,是出塞三千余里,击溃北匈奴。班固参与了这项事业,并创作了《封燕然山铭》,刻石勒功。后来又撰写《窦将军北征颂》,称颂窦宪的威德。这样,班固当然也就成了窦氏一党。而像窦宪这样的外戚,注定会因为过于嚣张跋扈而垮台。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因密谋叛乱的罪名被革职,不久后自杀。和班固有...
稀世之珍金冠饰
螭虎纹是战国后玉器上常见的异兽纹饰。汉代以后,螭虎纹使用更为广泛。史书记载:“初,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由此可知,螭虎纹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
1990年,外蒙境内发现大量汉字,两国联合考察:汉朝军队在此大胜
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展现了他的非凡才华,文辞优美且气势磅礴,不负众望。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这篇铭文依然傲然挺立于燕然山之巅,成为了杭爱山汉字之谜的起源。窦宪得胜归来,声势显赫,一时无两。手握赫赫战功,他变得愈发骄横,公然挑战皇权。他与党羽密谋不轨,意图颠覆朝廷,然而计划败露,最终落得个自尽的下场...
它从历史走来:被文物定格的“山兽之君”|新知
史书记载:初,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汉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铭》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螭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到了明代,螭虎不再神秘、威严,已经演变成更具生活化、民俗化的吉祥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