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历史学家樊树志:没有晚明,何来晚清?
这种剧变是前所未见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或许可以说,没有晚明大变局就不可能有晚清大变局。历史的道路并非笔直向前上观新闻:您站在全球史的角度解读晚明王朝,得出了“中国的近代化起步与欧洲几乎同步”这个结论,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樊树志: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著名作家二月河逝世:40岁开始写作,留下“帝王三部曲”
但是二十四史里面,没有一个时代,没有一个时期曾经有过现在这样的反腐力度。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在某一层面或者一个阶层,甚至是在几人中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全体人民进行反腐,这件事震撼力很大。”二月河说,从横向比较,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中国13亿这样的人口,没有哪...
历史上真实的允礼:跟甄嬛无私情,儿子是皇子,得雍正乾隆重用
第一:允礼的生母康熙朝时只有嫔位,地位不高,允礼没有靠山对自己造不成威胁;第二:雍正继位后对自己的宿敌确实很狠,为了营造一种兄友弟恭的形象,选择了与自己年龄相差比较大的允礼;第三:允礼从未参与夺嫡,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矛盾。自此以后雍正身边除了十三弟允祥以外,数十七弟允礼最为得力。值得一提的是允...
清史为什么还没修出来?看看知乎高赞回答怎么说
很有可能,就是清史编写组内部,很多人估计都还没有统一想法。然后,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据小道消息,清史修编送审稿,据说受国外新清史影响过大,不符合“人民史观”。这就又不能不提,皇汉思潮和民族主义对清史修编的影响,应该说多多少少也起到了一些负面作用,或者说皇汉思潮看清史,本身也充满了矛盾。什么是新清...
一生修史的清史大家走了
考虑到国内没有一本完整的、适合高校授课的近代史讲义,戴逸决定撰写《中国近代史稿》。1958年,四十余万字的第一卷即告完成,此时他才32岁,这成为戴逸的第一部代表作。戴逸与清史结缘在1973年以后。那时,他从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返京,和几个同事一起被分到北师大,在北师大内建了一个清史研究小组。那个时代...
历史学家阎崇年:我90岁了还在研究清史,它有什么魅力?
《阎崇年史学论集(清史卷、燕史卷、满学卷)》历史是人文科学,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阎崇年看来研究历史最困难的,是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史料,说别人没有说过的义理(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举个例子,北京昌平区有个‘平西府’,相传是吴三桂的府邸。在当地的村子里也确实有座铜井,井盖还铸有龙纹。老北京有句话,‘二环以外无...
哀悼| 一生只为修史来!这位清史大家今日逝世,享年98岁
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获悉,1月24日上午,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戴逸曾说:“清史是我的专业,我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它。可说是寝于斯,食于斯,学于斯,行于斯。清史是我的理念之归宿,精神之依托,生命之安宅。”...
[先生]戴逸:《清史》拟明年问世,共100册
按照中国历史的传统,每个新时代都要为前朝修史。清朝灭亡距今100多年,《清史》的编撰如今已进入最后时刻,共100册。在91岁的戴逸心里,这是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应该集成这样一个史记。二十四史从司马迁开始,几千年没有中断,这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些...
评论与争鸣 | 背道而驰的美国“新清史”
“新清史”显然没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思考清代历史,未能正确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忽略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融汇聚和共同缔造、发展、巩固中华文明的客观历史,而是陷入了碎片化研究历史的窠臼,淡忘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精神。第二,“新清史”是对历史学求真求是精神的背离。
中国清史学界领军人物戴逸逝世
《清史》:接续“二十四史”的第二十五史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戴逸先生的部分著作、文章结集为12卷《戴逸文集》,总计约700万字。捧读这些穿过几十年风雨而依然鲜活的文字,读者很难发现:进入21世纪之后,戴逸不写了。“2000年以后我就不写了!”给本报记者签名赠书时,戴逸琅琅地说。记者没有问为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