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400多年前的乐器“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这套编钟完整地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制度,因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5000多件文物中,其中有一套65件的青铜编钟,其数量之多、铸造之精、音质之美,堪称“世界八大奇迹”。这些编钟并不是简单的乐器,而是...
揭秘中国历史上十大古墓:埋藏千年的秘密与宝藏!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国诸侯乙的墓葬,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这座墓葬的发掘始于1978年,出土了约15404件各类随葬品,其中包括青铜器、漆木器、竹简等。曾侯乙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曾侯乙墓的规模宏大,墓室面积达到220平方米,是长江流域已发现的最大墓葬之一。墓室分为东、中、北、...
曾侯乙墓珍贵文物现身!青铜时代曾楚艺术精品展亮相国博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副研究馆员陈克双:我们选取参展的文物都是代表曾楚文化的重器。曾楚文化,一部分叫追慕华夏,传承了中原文化的特征;另一部分,又有它独创的特点,比如楚国的青铜器、漆器、丝织品和玉器等,比较崇尚繁复的纹饰,造型又很灵动活泼。展览中备受关注的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铜方鉴缶,由...
整整3页!曾侯乙编钟写入新修订历史教材
1977年9月,一支部队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平整山头、兴建厂房时,偶然发现一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打开墓穴,映入考古人员眼中的映入眼帘的不是墓室,而是一大片浑水。回忆曾侯乙墓打开的那一幕,作为考古人员之一的冯光生依然难掩激动:“墓葬打开,我看到的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游泳池’,墓中全是水。但...
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曾侯乙墓珍贵文物现身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震惊世界。此后四十多年,江汉平原考古不断取得新进展。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丰富而精美的出土文物极大增进和改变了人们对于曾、楚两个南方古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展览结合大量近年考古学术成果,以湖北地区出土的考古文物为中心,带领观众探索和认识周代曾、楚两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创造与...
湖北发现战国“水墓”,考古队挖掘后,说:文物价值超100亿元
水墓,顾名思义就是建造在水下的墓穴(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但古今以来,基本无人将自己的墓穴建造在水下,因为这不符合风水学说,不利于造福后代。历史上,不少贵族生怕自己墓穴被盗,因此埋得非常深,甚至被地下水浸袭,成为“水墓”。湖北的战国曾侯乙墓就是其中的一座。
武王墩墓与曾侯乙墓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昨天(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经过多学科专家初步论证,目前认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在武王墩墓之前,已发掘的同时期的楚系墓葬有很多,分量最重的当数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曾国的君主,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诸侯。随着楚国在南方的崛起,曾国逐渐成为楚国的盟...
曾侯乙墓发掘珍贵档案首次公开展示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音乐考古专家冯光生是此次档案文献的首位捐赠者。其捐赠了曾侯乙编钟历年演出录音带、唱片,1993年中国第一张有声贺卡:曾侯乙编钟微型唱盘及设计样稿等。他在受访时表示,档案文献是曾侯乙编钟世界记忆遗产的“记忆”,它们将曾侯乙编钟发掘、复制、传播的历史固化下来,有利于其更好传承。
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公开曾侯乙墓珍贵档案
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掘、1984年曾侯乙编钟的复制成功和1988年曾侯乙编钟国际会议的召开是中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和考古研究国际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在历史、古文字学、天文、物理、冶金铸造、音乐及区域文化研究方面开启全新模式,即以学术问题为导向,多学科合作为特点,科学验证为标准的古代文化研究。
武王墩墓考古有何价值 与楚文化有什么渊源?
专家们在部分青铜器上发现有长短不一的铭文,最多的一件有28字。一件青铜簠(fǔ)上刻有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据古文字学者的最新研究,“酓”字和“熊”字的古音相近,可以通假。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楚惠王鎛(b)钟上面“熊章”就写作“酓章”。“楚王酓前”即楚考烈王熊完(亦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