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甲智:《诫子书》——回鸾舞凤与版本异文(附外篇)
对此,有论者质疑,诸葛亮用双重否定句“非学无以广才”来论证“须学”,也应该用双重否定句“非静无以成学”来论证“须静”,于是“把‘非志无以成学’的‘志’理解为‘静志’”[1]。但这个说法受到了批判:“这种缺乏学理依据的解读实属牵强。”[2]将“志”解释为“静志”,犯了训诂学上“增字解经”...
枫叶小熊校训的解读
于是,《主术训》便对君主提出了澹薄、宁静、宽大、慈厚、平正五大要求,并用“非……无以……”这样的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持守这五种德性的重要性。在这五种德性中,前两种主要是针对自身的心性存养而言,后三种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别人而言,因此前两种德性是后三种德性的根基。诸葛亮后来只选取前两句话,大概也是认为...
打卡!时政小测验
原句为:“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语浅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静下心来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
七上语文第16课《诫子书》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明确:“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和基础,“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到“接世”的远大目标。这两句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和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也是诸葛亮一生精神的集中体现。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哪一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文言现象有哪些?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阅读训练1.“夫君子之行”中“之”的用法是哪一项?()A...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文朗读+知识要点+...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www.e993.com)2024年12月20日。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
世界读书日|诸葛亮《诫子书》劝宁静读书已1700多年
《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吾以为,这“否定之否定”更加饱含了诸葛亮对一生的感叹与总结。细想一下,的确如此,若不把名利看的轻淡怎会有志向,若不能宁静的读书、学习,怎能实现人生的目标。无疑,诸葛亮之所以年轻时就当了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运筹帷幄...
《诫子书》中的这个词部编语文教材该注没注,教参解释了,却错了
总结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对儿子的“诫”其实就是围绕着一个问题来谈,那就是希望孩子有“君子之行”,而具备“君子之行”就是要“修身养德”,“修身养德”有两个法门,一个是“静”,一个是“俭”。全文正是围绕着文章开头这句话展开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中,用了这句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罗贯中所撰《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二顾茅庐,看到诸葛草庐中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此处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念广为...
清风诵读丨第十五季第66期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实际上,早在西汉初年,这句话就记载在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中,原句为:“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无法培养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内心安宁平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通过双重否定,强调了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