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一位有自觉空间意识的作家
在惜墨如金的鲁迅笔下,一篇短文的开头重复出现的两株枣树,引起了学界多年的议论,并被赋予了不同阐释。在后半部分,《秋夜》的视角从自己的后园,转到自己的室内。《秋夜》将这种都市空间转化成一种富含作者隐喻的精神空间,而这一精神空间与作者认识到的社会现实相对应。北京时期是鲁迅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以《狂人日...
南大文学课|鲁迅不仅有两株“枣树”,还有丁香和广玉兰
1924年9月,鲁迅在散文《秋夜》中写了两株枣树;1925年4月,鲁迅在北京种植两株白丁香;而鲁迅17岁时在南京求学的江南水师学堂里,种有两株广玉兰……似乎总有“两株树”如影随形,贯穿了鲁迅的一生。7月22日,在南京大学优秀中学生文学营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威从“两棵树”讲起,带领100多名中...
鲁迅“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病句?读读小学一年级这诗
读懂了这两句,其实我们就明白了鲁迅写两株枣树的写法。《秋夜》全文写的本来就是枣树的倔强和傲然之气,以此来歌颂生活中坚韧不拔志士们。大家联系上下文,看看这篇文章的节选:鲁迅不直接写墙外有两株枣树,而是分开来写,正如《江南》一诗中非要用东南西北来诠释“鱼戏莲叶间”一样。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它们立于...
鲁迅写的“两株枣树”这么啰嗦的病句,为何大家都说是千古名句?
枣树这个意象,在文中是一直与夜的天空相斗争的勇敢顽强的战士,院子里的两棵枣树,虽然有两棵,但是却互相孤独的独自抗衡着,没有交流,也没有合作,各自倔强的对抗着。这就有点鲁迅先生当时“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心境了。《秋夜》这篇文章,写自于1924年,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下,中国原来轰轰烈烈的民主...
“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鲁迅为何这样写?韩寒:没深意
清冷的秋夜里,后园里的两株叶子与果实已落尽、但枝干却似钢筋铁骨一般刺向天空的枣树,不仅是写实,更是一种意象。《秋夜》中,鲁迅的文笔用冷峻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但却具有“奇怪而高”、“鬼陕眼”的天空,“冷眼”的星星,可以看出,这篇《秋夜》所表达的情感,是感慨秋夜之悲。
阎晶明:《野草》是从现实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中华读书报:的确,关于天空、枣树、月亮、星星……后人附加了很多寓意,您的观点是,“这是鲁迅眼里呈现的景观,是对秋夜的一次浑然天成的景观描写(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它很浪漫、也颇具象征,但它同时也是,甚至首先是一种写实。”您更强调的是作者的本意和这些阐释之间的“空白地带”?阎晶明:在我的理想中,既不要掉到琐碎的、...
从苏轼到苏东坡:旷达就是活在当下丨周末读诗
在空虚的秋夜,两株光秃秃经受着即将到来的严寒的枣树,就是鲁迅先生的自我象征。但他没有说我就是一株枣树,笔法凝练的他也没有这样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因为“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句式本身就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寂寥和苦闷。而枣树只是他内心的形象,并不等于全部的他,所以不...
鲁迅的“两棵枣树”,看不懂觉得是废话,看懂了才知道是神来之笔
那么,我们大约可以推测出鲁迅的行文诉求,两方面:批判黑暗、鼓舞士气。秋天是萧肃的,秋夜更加色素惨淡,这秋夜即是黑暗的象征,而枣树则展现出了傲然独立、不畏风寒的精神风貌。《秋夜》最突出的创作手法就是象征,下面我们就枣树的意象着重来分析它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材里的鲁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鲁迅似乎总能与最根本的时代精神相呼应。(图/IC)在今天,老师们如何讲授鲁迅?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里,鲁迅因为课文而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被再次加工成了很多“梗”。比如课文《秋夜》中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被网友调侃为如今流行的“废话文学”鼻...
2021主旋律巡礼丨用“正青春”“烟火气”与年轻人共情共振
在张永新看来,这些视觉上的符号所形成的隐喻是不言而喻的。例如,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时,镜头缓缓拉向窗外,一缕清冷的月光打在枣树上。枣树意象取自于鲁迅创作的散文诗《秋夜》,其同样象征着桀骜不驯、向天刺穿的精气神。张永新曾坦言,他希望通过艺术化的视觉符号,让观众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