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般风景,万种书写——评《美丽中国》诗系|诗歌|诗人|王之涣|登...
《雨与语》虽然被归为口语诗行列,但字里行间的诗意从未缺席。能进入文学史的口语诗如《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读弗洛斯特》等往往具有极强的诗意以及为诞生这种口语形式的诗意而精心打造的设计组织,并非随意地轻松写就,而是苦心经营出来、有意锤炼出来的平淡而近自然,《雨与语》也是如此。毕竟能够成其为诗...
千般风景,万种书写
《雨与语》虽然被归为口语诗行列,但字里行间的诗意从未缺席。能进入文学史的口语诗,如《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读弗洛斯特》等往往具有极强的诗意,以及为诞生这种口语形式的诗意而精心打造的设计组织,并非随意地轻松写就,而是苦心经营出来、有意锤炼出来的平淡而近自然,《雨与语》也是如此。毕竟能够成其...
诗歌就是一种漫游,于坚携新作《漫游》来宁分享
韩东认为,于坚是当代诗歌的集大成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当一些诗人以极具争议的私人事件,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关注的时候,于坚则以自己扎实的诗歌写作成就获得了尊重和地位,他的《尚义街六号》开创了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诗歌写作天地,而《0档案》则为诗歌引入了结构主义。韩东提出我们要向于坚致敬,一方面致敬他...
诗人于坚:人充满劳绩,然诗意栖居
“尚义街六号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睛的脑袋隔壁的大厕所天天清早排着长队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打开烟盒打开嘴巴打开灯墙上钉着于坚的画许多人不以为然他们只认识梵高……”这是于坚的成名作《尚义街六号》中的一段。在这之前,诗坛一度是高雅朦胧的、严肃愤...
1980年代的青年写作与“黄金一代”作家的诞生
在大学生为主体的“第三代诗人”眼中,新时期初还是叛逆者的北岛与舒婷等朦胧诗人已需“pass”,他们提出了更具颠覆意味的艺术主张,包括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周伦佑、蓝马的“非非主义”与“还原论”,李亚伟、胡东的“莽汉主义”等,不一而足,并以《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中文系》、《冷风景》等...
中国纪录片30年:影像如何打捞我们的记忆
吴文光生于1956年,他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是教书,后来在昆明一家电视台工作(www.e993.com)2024年10月31日。在云南的时候,吴文光算是先锋诗歌圈的,诗人于坚在《尚义街六号》里这么写他:“尚义街六号/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老吴……”...
于坚:写诗,我有强烈的存在感,我觉得自己超越了常人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诗人于坚曾于20世纪80年代以才华横溢的《尚义街六号》震动中国诗坛。但于坚却说:“我是21世纪的诗人,不是八十年代的诗人,也不是‘第三代诗人’。”他说,上世纪80年代大家对诗的热情,实际不是对诗本身的热情,大家热衷于诗传递的社会意义。“今天中国诗人写诗的状态才是正常的,...
于坚终于成名了_凤凰网资讯_凤凰网
这首诗是第三代诗人于坚在1985年3月创作的《尚义街六号》,刚发表就引起了强大的反响,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他出生于昆明,14岁就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于坚笔下的“一代人”是《尚义街六号》...
于坚: 保留灵性 生活记忆
消失的尚义街六号1970年代,于坚还在当工人,他记得,出昆明城几公里就能看到豹子。青年时期因为有些天生弱听,他特别想让自己的性格更“强硬”,曾经有过与豹子对视的经历。也正是这段常年在高原阳光、丰饶大地上生活的经历,让于坚以思考很多内地作家和诗人都没有想的问题:我们所丧失的那个故乡,确实是必须被抛弃的吗...
当《无罪的巫师》遇到《尚义街六号》
2008年9月14日下午2点,“云之南·源生·电影会”第8期“我读电影·于坚专场”在昆明西坝路101号创库艺术主题社区的源生坊剧场举行。本次活动为免费观影的公益性活动,主办方为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和云南源生坊民族文化发展中心,主题内容则是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的《无罪的巫师》和于坚的诗《尚义街六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