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选拔“神童”的?看看唐宋时期的童子科制度
汉代主要采用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童子科也侧重于荐举。汉代重视孝道,推崇儒学,儒家思想中,德行是评判一个人的最高标准,因此童子科的选拔标准中最主要的就是道德标准。汉代时,并没有出现科举制,所以对人才的选拔很难偏重于才学。那些被荐举的神童,通常都是德行标准比较高的儿童,很可能并不符合今天的“神童”...
汉代时期,对于官员的选拔,以及对官职的就任条件
汉代选官制的标准侧重于以德为先,把德行出众的人才选拔出来担任各级官吏。察举制是汉代最基本的选官制,亦是汉代最主要的仕进方式和途径。关于汉代察举选官制的产生和确立,学界已经基本取得意见一致,认为高祖刘邦的求贤诏书里已经含有儒家王道政权思想,首开察举制度之端绪。察举,顾名思义就是考察和推举,是指汉代州...
九品中正制一定比科举制落后?选拔人才难在何处?历代方法不一样
03第三种,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一直沿用了400年时间,魏晋时期过后,一直到隋王朝一统天下,全都是采取了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直到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从此历朝历代都在沿用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制度实在是太合理了,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科举制度最大的一个好处,那就是更加客观。制度只有客观...
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选拔人才的制度?除了科举制度外,还有很多
在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之前,主要是以举孝廉制度为主,来选拔人才的,所谓的举孝廉,其实就是通过他人推举,然后才能够步入仕途,但是推举之人需要是朝中要员方可,比如汉朝时期的一些丞相,就有举孝廉的资格。正是因为举孝廉制度需要在高官的配合下才能顺利运行,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结党营私的现象,但凡高官推举...
汉朝的察举征辟制产生士族,曹魏向士族妥协而建立九品中正制
说起士族阶层的形成,就不得不提及两汉时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征辟制。汉时,中央和地方官僚根据考察,将品行高尚、人才出众的人推荐给朝廷授予官职,或直接征辟为自己的僚属。有权力的官员可以借此培养自己的势力,推荐人与被荐人之间在政治上就形成了主从关系,在情感上犹如父子关系,后者对前者存在着明显的依附关系。久...
超越与融通:中华民族历史主动性的生动体现
此后,无论是汉朝的举孝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还是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均以德才兼备作为人才选拔标准,极大拓展了官僚体系的来源(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根据史料记载,北朝后燕中央职官175人中,能确定族属的,慕容氏一族占26%,其他鲜卑人占11%,其他少数族群占10%,汉人占53%。唐朝科举专门设有“宾贡进士”,为边疆各族群进入中央行政...
察举制和征辟制以及儒学的普及导致东汉逐步出现士族政治
汉朝的选官制度除了上面所说的“任子”制度,还有一个制度就是察举制,察举制就是让一部分官员和诸侯王通过选举一些有“德行”、“名望”的人来授予“贤良”、“方正”称号,再通过一定的考察,就会被授予官职。从制度上看,这似乎无可挑剔,的确公正,但是实际上,这其中有些太多的猫腻。随着地主阶级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官吏教育及当代启示
庶吉士制度又叫馆选制度,即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成为庶吉士,并对其进行专门培养。庶吉士再经三年学习培养后,可参加“散馆”考试。庶吉士们毕业后,会根据历次阁试的成绩定等,表现优异的就可以留在翰林院供职,其余的也可以在京师担任给事和御史等科道职位。庶吉士制度的建立,目的在于“使进士观政于诸司”,...
长安!长安!|王都|李白|元稹|白居易|长安城_网易订阅
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善给了实现梦想的希望商贾出身可能成为一方富豪出身寒门也有可能进入官场即使是外国人也可以在长安实现梦想日本著名的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苦读数年,终于考中进士甚至得以在御前侍奉(日本画家歌川国芳画作中的阿倍仲麻吕,大英博物馆藏,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汉朝“征辟制度”:作为“察举制度”的补充,为人才提供入仕机会
“征辟制度”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为选官增添了一条新的途径,这是历史的进步,同时,通过这种制度确实为汉朝选拔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干的人才入仕,极大的增强了汉朝的实力;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即人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到了东汉这种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出现了很多任人唯亲的例子,这种制度反而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