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将领后人捐赠百年前《新青年》
据了解,宋国瑞(1905年-1933年)原名宋振邦,字祥斋,又名宋琦,高密市夏庄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高密早期著名的共产党员之一;1926年7月,受中共山东地执委派遣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11月,任中共高密县委书记;1933年6月,任中共北满特委书记,后在作战中牺牲。《新青年》由陈独秀主撰,在...
陈独秀信札︱《新青年》编辑同人思想演变的历史见证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于上海,一年之后改为《新青年》。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新的国民性即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指出这六条标准的基本精神就...
《新青年》唤醒新青年
《新青年》(LAJEUNESSE),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由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发行。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新青年》,长25.3厘米,宽18.5厘米,厚0.5厘米。从封面上可以看到,改刊后的《新青年》有陈独秀号召青年做“新青年”的《新青年》一文;...
王兴国:为什么说湖湘文化是“人有我多”“人多我好”丨湖湘文化与...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当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出版之后,杨昌济便以热烈的态度欢迎它。他不仅自己撰稿,并介绍青年毛泽东为该杂志撰稿,还购买若干《新青年》,送给他心爱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人阅读,从而有效促成了这些青年学子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杨昌济在当时处于偏...
证史言志!一起聆听这八件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于1915年9月创办,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张一悟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张一悟(1895—1951),甘肃榆中城关镇北关村人,任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书记。1918年,张一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在此期间,张一悟认真阅读《新青年》《觉悟》《向导...
先父沈之瑜受命寻找一大会址的前前后后
岁月如梭,2021年6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南方周末》苏有鹏记者辗转找到我,希望能了解当年父亲寻找“一大”会址的事,问是否还有新的资料(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我向他表示,父亲在1988年第10期《上海滩》杂志发表了《“一大”会址是怎样找到的》(以下简称“沈文”),整个寻找过程已表述得很清楚了。另外,叶永烈在《红色起点...
觉醒年代的周树人与柳树人|人物
柳树人,原名柳基石,1905年出生于朝鲜黄海道金川郡,6岁时随父移居中国东北,5年后加入中国国籍,1924年毕业于南京华中公学,此后加入朝鲜民族主义革命团体,同时进入北京朝阳大学读经济学。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而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半岛则有三一运动在先,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思想启蒙先驱者们在《新青年》等...
100年前,“在沉闷的中国新文坛鼓动一种清新芳烈的艺术空气”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刊物,不仅提倡白话,还是介绍新思想的先锋。它的原名为《青年杂志》,起初由上海群益书社发行,从2卷1号起改名《新青年》。文学方面,《新青年》登载了不少白话诗词作品,具有提倡和实验的性质;小说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孔乙己》突出了“被看/看”的叙事...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考察的这个旧址,其所在地为何被称为党的“秘密...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这份杂志的问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由北京重新迁回老渔阳里2号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陈望道、李达、李汉俊加入编辑部的工作。《新青年》自第8卷1号起,改为...
“马林战略”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陈独秀强调中共要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利,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决不能让任何人牵着鼻子走。10月初,法租界巡捕房因《新青年》案逮捕陈独秀。马林为营救陈独秀花不少钱打通会审公堂,“最后以《新青年》杂志有过激言论判罚五千元而结案”。陈独秀获释后,感到革命没有经费的支持难以为继,开始同意接受共产国际的经济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