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期,对于官员的选拔,以及对官职的就任条件
首先,最为直接的教化方式就是对符合汉代官德各种要求的官员给予升迁赐爵的奖励。无论是在哪一方面表现突出,只要能为吏民之典范者,就会得到统治者的升迁赐爵的褒奖。汉代通过升迁赐爵这种最为直接的手段来表达对符合官德标准的官员的渴求,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官吏群体的道德建设方向和整个社会风化。其次,大量的利...
几十年寒窗只为仕途,汉代官员死后,其丧葬待遇有多高的规格?
在汉代,选拔官员之事被朝廷视为重中之重,其机制主要围绕察举与征辟两大体系展开。在这一套官员选拔的框架下,汉朝宫廷构建起了著名的三公九卿制度。这一制度的存在,无疑揭示了汉代官员体系内部早已有了分明的等级划分。由此推之,在丧葬礼仪方面,汉代同样存在着显著的等级差异。若论西汉时期,士兵墓葬的等级差异尚...
东汉世家大族,是如何做到根深叶茂的?“三世共财”早已暴露端倪
事实上,汉代的社会结构中,不仅法律体系严谨,其选拔官员的察举制度,在某种奇妙的方式下,也悄然扮演了民间遗产继承秩序的守护神角色,为这一传统习俗的延续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在两汉时期,为了赢得道德的点赞,有人竟玩起了财产大挪移的戏码,将自己本应独享的财富慷慨转让给兄弟子侄,或是搞起了家族共产主义,几...
殷海光:传统道德的六大弊病
基层以土地为原点,以血缘为纽带进行聚居,年龄和辈分就成为社会阶层划分的最重要依据,“孝”自然就成为了社会道德最重要的准则,甚至在汉代被当作选拔官员的依据。这样的价值观,让古人对孝道的践行充满了表演性,通过极端的“孝”行,实现身份、声望的跃迁。《二十四孝》中,那些荒唐变态的案例就是典型。以孝为核心,...
文史丨中国古代官员达到什么品级,才能荫袭后代?
清沿袭明制,以科举考试作为主要选官途径,并标榜唯才是举。但是和其他朝代一样,清代也继承了“承荫之法”:对达到一定品级的职官和世爵人员,以及因为尽忠清室而死难的官员,颁布荫叙之制,分为恩荫、难荫、特荫三种。恩荫即皇帝推恩,令官员荫子入仕。恩荫始于顺治十八年(1661),“恩诏满、汉官员,文官在京四品,...
文史丨古代官员多少岁退休?退休后都干些啥?
官员退休年限的规定似始于西汉(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先秦分封制社会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决定官员多为世袭,因此不存在退休制度。自汉高祖刘邦开创“布衣将相格局”后,世卿世禄制度被打破。为了维护皇权统治,朝廷通过经学考试或察举征辟机制来选拔、任用官员,与之相应的官员退休制度也逐步建立。汉代官员的退休年限大致为70岁。三国时,官员...
汉代的太学:国家养士的高等学府,在儒学的垄断下哪里有百家争鸣
设科就是按照试题的难度分为甲、乙、丙等科。考试合格后会得到相应的官职,如甲科合格者可以担任郎中、乙科合格者为太子舍人,丙科合格者为文学掌故。东汉时期,改为两年一次,评选的方式改为了通过的经典的数量来看。太学中也有一辈子也没有考上的人,他们“结童入学,白首空归”。
一个“七女为父报仇”的故事为何会与曹操扯上关系?
汉代大力推崇孝道,还通过“举孝廉”来选拔官员。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孝顺的名声广为人知,他就有机会被提拔为官员。这种文化背景下,汉代的葬礼变得非常奢华,人们常常为逝去的长辈建造装饰华丽的地下墓室,并在地上营造祠堂、树起石阙,这种风俗在东汉时期达到了顶峰。
影响世界的武氏祠,其精彩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汉代选拔官员实行举孝廉制度,行孝突出的人可通过推荐出仕做官。武氏一家世代为官,是显赫一方的官宦人家,民间又崇尚“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建于公元2世纪东汉晚期的武氏家族墓地(武氏祠)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产物。武氏家族墓地的整体结构为:前首是狮子,后是石阙,然后是神道,通往诸墓。每座墓最前是墓碑、祭坛,...
《三国前夜》:一个“经学昌明”王朝的覆灭史
当时东汉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从地方选拔茂才、举孝廉,这是很儒家的做法;以及皇帝和高官的征辟。在这种选官制度的推动下,汉代的精英阶层普遍修习儒学,这里面相当一部分人把儒家理想作为很崇高的东西去追求,以天下为己任,也因此而声名鹊起成为所谓“名士”,所以才会出现东汉后期党锢之祸中的那样一批人。也正是因为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