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新城区新知小学举行古诗文诵读研讨课活动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创编动作读等多种形式朗诵古诗,进而对月亮形状、颜色、光泽进行对比和联想,在反复诵读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语言系统当中。张静宇老师授课内容为新经典词选中的《西江月》和《鹧鸪天》,张老师以画为介质巧妙地将两首描写女性不同特点的词联结...
“一汀烟雨杏花寒”——中国古诗与杏的跨文化“旅行”
陌上东风吹鬓影”,“吹满头”与“杏花烟”皆是写杏花之盛——这是不遮不掩的开放,乃至耐不住寂寞,要“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故而李清照词里以“肥”写杏花:“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一见·三次用典,理解总书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意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2019年11月,习近平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致贺信,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
“幢盖方临郡,柴荆忝作邻”,浅谈宋代滁州诗歌的艺术特色
古人作诗一向忌讳堆砌典故,为眩才逞气而堆砌典故则会使得“词重而体不灵,气不逸”。宋代滁州诗歌中的许多诗作,都能做到在一首诗中多处用典,而不显堆垛。如王禹偁的《谪居感事》,不仅赋笔铺陈,洋洋洒洒,且使用典故多达六十多处,但其作诗不为用典而用典,故而能做到将所用典故紧扣诗意和情感,将其仕途...
会吃的诗人不止苏轼?从黄庭坚的饮食五观,看北宋的美食哲学
钱志熙认为:“用典艺术,从广义上说,也应该是归入兴寄范畴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用典诗借古喻今,当属寄托,而黄诗的用典正具有这一特性。这种诗法也大量运用在饮食诗中,除《赣上食莲有感》和《次韵子瞻春菜》外,还有许多化“典”成“金”的饮食之作。
河北省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8.文中记述了马跃之把工地发现的青铜残片放到收藏室的具体过程,请加以梳理概括(www.e993.com)2024年11月12日。(5分)9.小说中,作者是如何描写两块青铜残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古诗中的用典技法:借典故之意,诉诗人之心
1.用典并非越多越好,需疏密有致后世许多诗人,往往以运用典故为能,仿佛典故用的越多,诗歌也便越好,其实不然。袁枚《随园诗话》将用典比作用兵,我认为非常贴切,他说:用事如用兵,愈多愈难。以汉高之雄略,而韩信只许其能用十万。可见部勒驱使,谈何容易!正如上文所说,每个典故的背后,都含有一定的...
陈斐评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古诗评注的向上之路(上)
若诗意比较复杂,或前人解说有分歧、存在异文、可以多元解读,金先生会扼要阐说。如他评析李白《将进酒》云:“诗中表现的思想,一面是虚无消沉,想在长醉中了却一切;一面又很自负,对现实像有所期待。这种矛盾,几乎是李白诗歌中的一个特征。”评析白居易《长恨歌》云:“诗以喜剧开始而转入悲剧。在政治上是讽刺的,...
古诗词中,有很多类似前人的诗句,算不算抄袭呢?
古人用前人诗句,有化用、引用、隐括、集句等等方式。有意的化用或者引用前人作品的诗句,是用典的一种。诗词的篇幅短小,用典如同加了杠杆作投资一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和意义。诗人善于用典,会被认为是有学问、有能力的表现。而使用前人诗句,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典。
学起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之五)
见《古诗十九首》。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的生命不满百岁,可是常常为身后的事忧思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在《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中这样引用:正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坚信共产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我们身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干着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