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的学理分析
本文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采用多案例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的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进行学理分析。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对样本案例中行为是否违法的判断,与司法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对案例中行为究竟是何种违法行为的认定,大多不符合规范判断的标准;将样本案例定性为网络暴力的理论依据...
防治学生欺凌的家校社协同法治教育路径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要求,研究制定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其次,各级各类学校要依规健全依法治理学生欺凌的制度体系。根据《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十九条,学校应成立学生欺凌治理组织,定期针对全体学生开展防治欺凌专项调查,对学校是否存在欺凌等情形进行评估,完善学生欺凌...
让网络暴力防于未然、止于微末
《规定》一方面是践行“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减少网络上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侵犯隐私等不良信息,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规定》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效能,明确了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加强...
大学生构建反网络暴力信息数学模型,助力网络空间清朗行动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一群来自扬州大学“别让开腔,成为开‘枪’——数字化背景下网络暴力的清朗治理路径研究”实践团的大学生,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成功构建了一套反网络暴力信息的数学模型,为网络空间的清朗行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套反网络暴力信息的数学模型是团队在深入剖析网络暴力信息风险、广泛调研政...
罗昕等:演进中的数字身份:交往特征与风险治理
现有平台对数字账号采取集中式数据管理,这使得用户难以享有对数字身份的绝对控制权。例如,Facebook和Twitter曾经删除近千个支持香港警察、反对暴力的中国账户,侵犯了用户自由表达的权利。四、数字身份交往伦理风险的治理路径数字身份交往存在自我认同危机、隐私身份焦虑、身份歧视助长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统筹数字经济社会智能...
杨洸 杜丽洁:数字新闻生态下用户参与的多维度探索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对用户参与效果的评估框架,探索维持用户参与新闻质量均衡的新路径,为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实战经验(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当前,用户参与度的评估往往侧重于互动频次等表面指标,而忽略新闻价值本身的考量。丹麦新闻学者Kristensen提出“预期接受”(expectedreception)这一概念,认为是数字时代新闻工作中应当重视的一...
媒体聚焦·人民法院报丨姜颖:发挥司法引领作用 守好网络安全阵线
秉持以裁判树规则、促治理、助发展的理念,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暴力治理、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等领域审理了一批具有先导示范意义的互联网案件,以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规则树立铸造数据安全坚实后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网络暴力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可行性路径研究
《指导意见》指出,“网络暴力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同时也明确网络暴力的概念为“在信息网络上针对个人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信息的网络暴力行为”。研究小组认为,积极稳妥拓展网络暴力的概念外延,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价值,为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3]俞靖.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想认识复杂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3...
破解网暴密码:人们为何在网络上变得残忍?
通过提升情绪管理技能,减少情绪不良的产生,以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另外,研究表明,在网络匿名和虚拟性环境中,人们往往失去自我约束和同理心,容易卷入网络暴力中。因此,我们需时时警醒保持自身的同理心,保持道德底线和自我约束,可以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