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产提上去,水肥用量降下来,他一人种了1300多亩地
在桓台县农业农村局专家指导下,2023年玉米夏播时,老胡的700亩地采用了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整技术。收获时,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每亩增收大约300斤。作为种粮“老把式”,他一下子认可了这项新技术。桓台县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王锡久表示,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通过大小行种植,充分发挥了玉米边行优势...
“新”技术 揭秘玉米丰收“密码”
“今年我们起的都是1.2米的大垄,与传统的60厘米小垄单行种植模式相比,大垄双行密植能每亩保苗4500至5000株左右,较常规种植增加800至1000株。”明星村党支部书记李岩军介绍。大垄双行技术比原来的小垄增产,同时浅埋滴灌通过管道向农作物输水,实现了浇地向浇苗的转变,既能够节约用水量,又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实现单...
女子下地收玉米傻眼发现苗都没有
#女子下地收玉米傻眼发现苗都没有#近日,河南商丘。妈妈带孩子们下地准备丰收玉米到地里傻眼,发现连苗都没有。女儿称,母亲总共十几亩地,就带着他们一块去掰玉米,去的时候她还挺有信心的,最后还剩大概两三分地的玉米没有收,他们走过去就发现没有一棵苗,也没有玉米
我们村的“第一个”|第一个“星”农人:我用“北斗”在盐碱地上种...
8月1日,沧州市沧县赵庄子村西北,一大片玉米地望不到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无人机缓缓升起,沿着既定路线精准地执行洒药任务。不远处,90后新农人张宸熟练地操控着植保无人机。20多年前,在这片盐碱地上,年幼的张宸看着辛苦劳作的父母,许下了稚嫩的愿望:要是有个机器人就好了。如今,她成为沧州市第一...
我们村的“第一个”|第一个“星”农人:我用“北斗”在盐碱地上种...
张宸算了一笔账:如果用上北斗导航,油门匀速,种子化肥播撒均匀,又节约人工费和柴油、种子、化肥钱,一亩地能省40元左右,合算。张宸至今记得机器第一次下地那一天:一台“头上”安着天线、无人驾驶的大型播种机,在田地里播种玉米,村民们则坐在地头树荫下喝茶。“那时,许多乡亲都冲着我竖起了大拇指,说‘这辈子...
秋季种小麦如何精准配方施肥?怎样确定播种期、播种量和拌种药?
(做不到一播全苗可以适当增加播种用量),一般小麦播种量掌握在10-15公斤这个范围内比较合适(地力强则少用麦种、地力差则多用麦种),低产地(亩产量600-700斤)播种小麦时每亩播种量掌握在25-30斤左右,中产田(亩产量800-900斤)播种小麦时每亩播种量掌握在23-26斤左右,高产田(亩产量1000斤以上)播种小麦时每亩...
安徽淮北持续高温干旱:一家三口接水浇地种玉米,2亩地浇了10小时
6月16日,周女士家在2亩地里种下了玉米,需要人工浇水,“地要浇透,要举着水管来回浇。”周女士说,人工浇水耗时耗力,她丈夫从16日下午开始浇水,直到天黑也没能把这2亩地浇完。17日凌晨4点多,周女士接着给地里浇水,后来是她儿子接力。一家三口前后总共花了10小时才将地浇完。而往年雨水充沛,基本不需要人工...
【乡村行·看振兴】陇城镇:60亩制种玉米长势喜人
走进陇城镇北京科技大学秦安玉米育种试验基地,墨绿色的玉米苗整齐排列,一棵棵绿油油的玉米苗挺着粗壮的“腰杆”,长势喜人。田间地头,人们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构成一幅动人的农忙画卷。陇城镇镇长周全介绍道:“北京科技大学通过实地测土配方、实地勘察的方式,最终选址在秦安县陇城镇娲皇村流转土地60亩建成制种基地...
见到这野草别手软,危害极大,全球公认“生态杀手”,50棵就能毁1亩田
即使在非作物田地里生长,豚草也会对其他本土植物造成同样的危害。实验证明,在1亩玉米地中,只要存在30到50株豚草幼苗,玉米产量就会减少3到4成;当豚草数量增加到50到100株时,玉米几乎无法收获。由此可见,仅需50棵豚草就足以破坏一亩田地,其危害不容忽视。
孙志刚贵州往事:强推农村产业改革,一年“消灭”近800万亩玉米
在贵州当时官方宣传的口径为,玉米属于低效作物,农民种植玉米一亩地收益仅有600元左右,而如果改种蔬菜、水果和药材等其他高价值经济作物,一亩地收入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此外,有研究单位称种植玉米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会危及贵州生态发展底线。其实,贵州农民种植玉米的传统已沿袭400年。史料显示,贵州省种植玉米始于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