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严经》目识境界品第七 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白话译文
心像反映相,相为意的所依,意识及其五识如同海浪起伏,习气无始,境界亦然,心由习气而生,境界令心迷乱。一切依阿赖耶识及其种子,心随境界而现,即为世间。七识与阿赖耶识相互作用,生成八种识,它们不断流转,但非恒常也非断绝,世间看似实有,而实际上是由识所呈现。众生误以为我是由心、境、业三者和合而生,或认为...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有出入的定不是禅定,而是灭受想定!
如果外着相了,就一定会妄动而生妄念,所以才说「外若著相,内心即乱」,此“非禅非定”之说,没有禅就没有定。「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则说明有禅就有定,所以是“是禅是定”。六祖说:「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也就是说,佛性本来就是定的,只是见境着境...
地藏法会|禅定十种相门
不论修学无相、有相诸禅,都需要了解知道此十种相门,才能成就,无所错谬。如果不得此十门意,世间初禅尚难成就,况出世间上上禅,若得此十门意,则一切禅定之业无不具足摄取成就。这禅定十法包括以下:一者、摄念方便相。二者、欲住境界相。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
斯瓦米韦达三部曲:内在成长的日常与高境界,实现生命的真正成就和...
从标题上窥见9篇文章的内容梗概吧,它们分别是:打通内在的任督二脉;时时刻刻都有爱;心中的神明;谨言慎行也是瑜伽;什么叫做业;自恒河来的祝福;向内心朝圣的旅程;瑜伽是另一种养生法;放下焦虑的心。《幸福瑜伽》是一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静坐和内省来实现个人成长和灵性觉醒的书。静坐不仅是一种修炼方法,更是一种实...
有弦“无弦”,皆关“心弦”-光明日报-光明网
????天人合一,乃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至高境界,既是宇宙观,也是存在论。钱穆先生在晚年遗稿《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之中,自谓“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倘若要在器物层面举出最能代表此种理念者,琴当为不二之选。琴在形制及功用上,都被寄寓“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而使三...
七大经典佛语,你能悟透多少?
如此执着,并不是修佛的本意(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佛的境界是云在青天,水自东流。倘若将一切生死、善恶、苦乐当作幻象,用自己的影子去体验,真身则可毫发无伤。禅定的心,当时如此,不被质疑,不问深浅。让影子和清澈的灵魂对话,忘记尘世所经历的苦难,纵有轮回,亦不畏惧,亦美丽。
心若菩提 禅定自在 太平绅士华国中心中的书法大家宋伯军
线条化简而大道至简,韵味有爱而大爱无疆。宋伯军先生的书法作品在简洁大爱大美大善的图腾美线中依然能够表达出丰富的中国艺术魅力和至圣美感,这也些就是篆书的一种至高醉高美妙之境界吧。中国民族实业家、著名中国慈善家曹德旺先生对宋伯军先生的书法赞叹不已,真是心若菩提,禅定自在啊!
茶之六度是哪六度
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hang)深”,即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禅意虽无处不在,也...
本性法师《一月映万川》:止观禅法的修证方法
《摩诃止观》中所列的观境有十种差别:一阴界入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以上十境,是从凡夫地到成佛所要经历的各种境界,也是十乘观法所对之境。人有人的境界,二乘有二乘的境界,菩萨亦如是,成佛亦如是。虽说诸境如幻,但不...
佛陀发现了宇宙的七条规律-佛陀发现了宇宙的七条规律吗
佛陀发现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永恒的实体。他通过禅定的修行观察到一切事物的虚幻性质,包括自我、外在世界和一切现象。意识到事物的空性能够消除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和執念,达到无我和解脱的境界。第五条规律:慈悲佛陀强调慈悲的重要性,他认为慈悲是修行的核心。慈悲是一种对他人苦难的关怀和同情心,它是解除自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