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来川沙古镇参加这次“沪剧艺术节”,感受那份独特的乡音韵味
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独特的乡音韵味,一起为沪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沪剧是我们上海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我们携手努力,让这份美好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本周六,川沙古镇不见不散!期待与你们共同见证这场文化的盛宴!
孙徐春从艺50周年再唱《为你打开一扇窗》,三场演唱会一票难求
他形容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记忆犹新,“1988年就开演唱会,孙徐春的追求和别人不一样。”时隔36年,孙徐春将在此次演唱会演绎十余首经典剧目唱段,包括《为你打开一扇窗》《叛逆女性·花园会》《露香女·离别》《家·梅林重逢》《家·诀别》《陈毅在上海·望浦江》等,重温他从艺50年来的经...
沪语版《繁花》大火,侬方言欸港得来伐?
“大家的方言能力太欠缺了。大部人的方言水平用上海话形容就是比较‘洋泾浜’,说起来比较生疏、甚至绕口。”郑栋说,好几个演员的上海话水平都处于“能听但不太会说”的水平,每段台词都需要不断练习。为了咬准读音,演员之间常常打语音电话逐字教学。有时实在搞不清楚,他们就只能找年长的上海人请教。《友爱棋牌室...
“电台皇后”沈筱英的戏剧人生,创新腔、录唱片、成大家 | 沪剧人生
她的“三送”也有自己的特色,当年许多女演员都喜欢学她的唱腔,许多沪剧老观众形容她的唱如同“八仙桌”,四平八稳。筱小英、沈继英等许多痴迷者纷纷前来拜师求艺。曾有一个戏迷叫李佩珍跟着无线电学唱,模仿沈筱英的唱腔惟妙惟肖,简直到了乱真的程度。后被沈筱英收为义女,两人在电台搞起了竞猜活动,以辨真伪...
全程跟踪拍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创作历程,幕后纪录片将播
《敦煌女儿》的拍摄是艰苦的,许多时候,甚至可以用艰难来形容。在《为了遥远的清晰》记录的幕后画面里可以看到,每换一个场景,几大卡车的设备要在沙漠上靠人工搬运;休息吃饭时,为了躲避风沙,演员和摄制组工作人员不得不绕着集装箱卡车变换方位,快速吃完手中的盒饭。
沪剧“杨派”创始人杨飞飞 高光时刻都奉献给了她热爱的舞台
这位“为沪剧而生”的名家,生活上无欲无求,十分节俭,一碗泡饭、一碗方便面就能让她满足(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在儿子赵琼的记忆里,自己小时候,父母就会为一段唱腔反复讨论,用“千锤百炼”来形容都不为过。而一门心思扑在沪剧艺术上的母亲,在外坐车常常坐过站,甚至连家里的饭碗也经常不知放在哪里……...
沪剧《敦煌女儿》背后的故事:八年磨一戏
回顾一路创排的艰辛,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用了“历练”二字形容。的确,从最初在报纸上看到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事例,沪剧院想要挖掘这个人物故事的念头算起,已经过去了8年。几度更换编剧,六度下生活采风,大漠黄沙是《敦煌女儿》永不磨灭的底色。莫高窟是樊锦诗的职业生涯起点,也是上海沪剧院提升剧种高度和人文内涵的...
十二艺节 | 茅善玉这一代人为沪剧腾飞交出的答卷
据介绍,“樊锦诗”主要唱段由茅善玉自己设计,唱腔中既有沪剧的细腻温婉,又根据人物不同年龄和情境融入京剧等剧种或高亢或低沉的情韵。“大家都拼了!”茅善玉形容5月30日、31日演出。为做最后冲刺,导演张曼君、领衔主演茅善玉携剧组全体演职人员特地在演出前移师江苏海安大剧院调整和合成全剧,力求尽善尽美。大家不顾舟...
曾经“沪剧王子”如今变身戏剧导演 徐俊为何28岁选择回校读书
上海的朋友形容他在上海的知名度也是很形象,说不只是当年,就是现在,上海大妈们在做饭时,放着的都是徐俊当年唱的沪剧曲段。他主演过的沪剧作品有《大雷雨》《小巷之花》《璇子》《魂断兰桥》《月朦胧鸟朦胧》等几十部;主演过的话剧有《第二十四条军规》《离婚了,别再来找我》等;导演的越剧、话剧、音乐剧作...
沪剧杨派创始人杨飞飞21日上海逝世
2008年2月,杨飞飞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这些年,她陆陆续续收了不少学生。王丽君是杨飞飞门下年龄最小的弟子,也是杨飞飞晚年的得意门生,她形容杨飞飞是个慈母一般的老师。“我从来就没有看到杨老师发火的时候,她对我们就像是家里人一样,常常问候我的父母。教我们的时候,也是以鼓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