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于坚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
对于中文系的人来说,于坚是绕不过去的诗人,在教材上,他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成名作《尚义街六号》,亦是必读的篇章。课堂上,每每提到于坚,总有那么几个关键词——世俗化、平民化、口语写作、日常经验,还有他著名的诗歌主张,拒绝隐喻。而谈到他的《尚义街六号》,总是要讨论它的“先锋”和“粗...
给小杏的诗--于坚
你看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于坚,生于昆明。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历任工人及《云南文艺评论》编辑。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对一只乌鸦的命名》、《诗六十首》,长诗《零档案》,诗歌《新唐吉诃德之歌》、《圭山组曲》、《尚义街六号》、《我的父亲》、《感谢父亲》、《避雨之树...
于坚:写诗,我有强烈的存在感,我觉得自己超越了常人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诗人于坚曾于20世纪80年代以才华横溢的《尚义街六号》震动中国诗坛。但于坚却说:“我是21世纪的诗人,不是八十年代的诗人,也不是‘第三代诗人’。”他说,上世纪80年代大家对诗的热情,实际不是对诗本身的热情,大家热衷于诗传递的社会意义。“今天中国诗人写诗的状态才是正常的,...
诗人于坚:人充满劳绩,然诗意栖居
这是于坚的成名作《尚义街六号》中的一段。在这之前,诗坛一度是高雅朦胧的、严肃愤怒的、优美晦涩的、壮怀激烈的……而于坚却选择往口语化的、不动声色的、日常琐碎的“荒路”上走,这一走就是四十年。他今年的新作《杜甫记》,一开场仍是“从前中国有个出生在河南的人叫杜甫男子生于早春”——好似在...
诗人于坚: 保留灵性生活的记忆
消失的尚义街六号1970年代,于坚还在当工人,他记得,出昆明城几公里就能看到豹子。青年时期因为有些天生弱听,他特别想让自己的性格更“强硬”,曾经有过与豹子对视的经历。也正是这段常年在高原阳光、丰饶大地上生活的经历,让于坚以思考很多内地作家和诗人都没有想的问题:我们所丧失的那个故乡,确实是必须被抛弃的吗...
《 文人 从手稿到作品》于坚、马云作品展将于11月16日开展
《手稿尚义街六号》于坚作为中国现代诗坛的领军者,“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于坚笔下的诗和散文最能使人们想到一个文人应有的状态(www.e993.com)2024年10月31日。他的文学作品涉猎题材广泛,行文风格自由,既具有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点,也具有在历史话语中发现日常性的特点。马云作为云南本土生活和创作的当代油画艺术家,善于使用色彩以充满诗...
当《无罪的巫师》遇到《尚义街六号》
当《无罪的巫师》遇到《尚义街六号》2008年9月14日下午2点,“云之南·源生·电影会”第8期“我读电影·于坚专场”在昆明西坝路101号创库艺术主题社区的源生坊剧场举行。本次活动为免费观影的公益性活动,主办方为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和云南源生坊民族文化发展中心,主题内容则是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的《无罪的...
于坚终于成名了
这首诗是第三代诗人于坚在1985年3月创作的《尚义街六号》,刚发表就引起了强大的反响,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他出生于昆明,14岁就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于坚笔下的“一代人”是《尚义街六号》...
《作家》24年2月号|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尚义街六号》、伊沙的《车过黄河》,成为先锋诗歌的标杆之作,直到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主办“现代诗群体大展”走向式微。这一先锋诗歌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接续了西方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也许是“文革”推迟了这一历史进程),到了中国全面...
1980年代的青年写作与“黄金一代”作家的诞生
在大学生为主体的“第三代诗人”眼中,新时期初还是叛逆者的北岛与舒婷等朦胧诗人已需“pass”,他们提出了更具颠覆意味的艺术主张,包括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周伦佑、蓝马的“非非主义”与“还原论”,李亚伟、胡东的“莽汉主义”等,不一而足,并以《有关大雁塔》、《尚义街六号》、《中文系》、《冷风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