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谪居海南诗文创作真善美研析:兼论其民族观的形成
苏轼以笔为耕,奔走呼号,破解困局,在《和陶劝农六首》诗序云:“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秔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以取饱。予既哀之,乃和渊明《劝农》诗,以告其有知者。”35在这组诗中,苏轼首先提出了“咨尔汉黎,均是一民”36的民族平等思想,并对汉人小视、剥夺当地资源而不能加以正确...
好书·书评 | 政治投影下的东坡像
由是出发,苏轼吟诗,往往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件事,“推动诗中出现议论”(第225页);填词,发现“其内在的文体体式特征(长短参差的句式、错落分布的韵脚、相对较低的命题语言使用期望)相当契合于他在自发性、无思性以及对于不断发生之变易的适应性等哲学命题之上的思考”(第415页);甚至其书画亦然,“他似乎不愿意承认...
欧阳江河:我一点都不担心,AI取代不了人类写作的那种最根本的需要...
诗歌也是一样,我的诗歌从具体事物落笔,但背后充满了抽离的、提取的、降临的东西,充满了比思想还要思想、比理性还要理性、比具体更为具体的东西。我对更为曲折的、更为幽隐的、叠态的当代诗意感兴趣。2、读者看不懂未必是作者的“原罪”羊城晚报:您早期代表性作品《悬棺》的初衷,就是为了对自己的古代中国文学...
国学论谭 | 方笑一:苏轼诗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趣味
当时苏轼只有二十多岁,这批诗作反映了诗人早年的创作特色。由于一路的风景是父子一起观赏经历的,因此他们常有同题的诗作,苏洵留下来的诗较少,而从苏轼、苏辙的同题诗作中可以看出两人创作风格的明显差异。比如《江上看山》这个诗题。苏轼诗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
苏轼一生创作了3460首诗词,你知道你家乡有几首苏轼作品吗?
虽然饱受流离、孤独和思乡之苦,苏东坡却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千古佳句,留下了他对“故乡”的注解。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去过十八个地方,一生创作了3460首诗词。
苏轼看破人生的一首诗,竟是这首28字的绝笔诗,读来满满的智慧与哲思
苏轼一反歌咏山水的固定套路——简单摄取一个侧面或几个镜头,再去具体地描述庐山富有特征的景象,而是以大开大合的手笔,概括地抒写游览庐山的初体验和初印象(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苏轼写完这首诗后,就曾得意地说:“仆庐诗尽于此矣!”可知这是他游遍庐山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题咏。
阅读+写作丨古典诗歌中的东南西北风
南风长养万物,在很多诗歌创作中被咏为圣上之恩、母亲之爱。曹植的“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苏轼的“应将嬴女乘鸾扇,更助南风长棘心”,黄庭坚的“想知舜南风,正尔可人情”,朱淑真的“东风迤逦转南风,万物全归长养功”,都赞美了南风的美好品德。
超越寒食帖的“双仙书迹”,人诗书三绝!苏轼李白仙诗帖尺牍联卷
当诗行至“金刀割青素”一句时,诗意突然昂扬,笔势也变得澎湃,仿佛苏轼自己也在挥动金刀、身跨紫鳞,感受到海水的冰凉浸透肌肤。从此处开始,笔法更加恣肆,字形也借助横画舒展,驰骋纵逸,最终收束在“遗香”二字。在《人生》这首诗的第二段,起首的“人生烛上花”一句,似乎让诗人收敛了心情,回归平静。
描写西湖的千古名篇众多,唯有苏轼的作品,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首诗创作选取的时间点,是在阵雨过后初晴的湖面上,第二句诗浓缩了作者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描写了的,关于西湖的朦胧、迷幻的美感。在第三句诗里面,苏轼创造性地用古代四大美人之首的西施来比喻西湖,直接就抬升了西湖的“档次”。因为前面我们提到过,苏小小本来是一个身世不可知的南齐女子,后世通过...
很多人读过苏东坡这几首七绝,学会其创作手法的人很少,如何写诗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