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的“内圣外王”之道:文化即业务
其一,企业的发展动力越来越依赖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这些行为特征很难通过外部施加的管理控制来激发,而是需要更加柔和的文化熏染自发地、由内而外地驱动;其二,员工不断更新换代,新一代的员工已经习惯于优越的生活条件,或者出于生存压力,对物质激励比较敏感,但他们对于精神的需求,诸如尊重、自主权等也有了远高于以...
新书资讯|任新民《孔子之道:论熊十力“内圣外王”哲学体系》
本书分为“内圣外王”体系之发展历程、体道尊德的内圣学、从内圣学到外王学、制万世法的外王学以及“内圣外王”思想之践行五部分,深入系统地解释了为何熊十力的哲学体系可概括为“内圣外王”,给予了人们理解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新视角。目录向上滑动概览目录晚年熊十力的革命儒学曾亦/1导论/1一、题解/1二...
儒学研究 |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也正因此,程颢以“内圣外王之道也”揭明其宗旨。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儒者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如二程弟子谢良佐在《论孟精义》卷十中谓:“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有内圣之德,必有外王之业。”尽管朱熹不用“内圣外王”而用“下学上达”来概括儒学,但就总体而言,儒家学派力推“内圣外王”已是不可挡...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牟宗三突出强调,内圣外王“原是儒家的全体大用、全幅规模”[5];内圣关联着道德人格,“每一个人都要通过道德的实践,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而外王则见儒家之政治理想,“落在政治上行王道之事”[6];内圣就是“内而治己,作圣贤的工夫,以挺立我们自己的道德人品。‘外王’就是外而从政,以行...
朱璐|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言说
儒家学说主要是内圣外王之学,其中,内圣的主要内容为善养心性、修为道德;外王讲的是事功,儒家主张以内圣之修为而取得事功的成就。如周桂钿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一书中指出,"外王就是政治哲学"。儒家内圣思想的某些元素,如格君心之非、儒生的仕道取舍、政治气节、为天地立心的自道意识、民胞物与的价值关怀等...
张呈忠评《荆公新学研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命运
简言之,本书的研究取径是从宋学视野之下考察新学,并在制度与德性两方面比较新学与理学(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著者认为,在制度变革方面,理学毫无建树,甚至轻视经世之学,而新学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之学。与道学试图在内圣的基础上建立外王不同,作为制度儒学的新学是既追寻其超越的天道根据,又寻求内在的人性基础,以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实践...
礼乐文明的精神: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人本论的第一层,是一切从人出发,向人归宿;第二层,是遇有二事以上发生冲突时,一切折中于人,即由人来斟酌损益。中庸之道论,表面上好像指的是第二层,其实是两层都赅括的,中西人文思想都有近乎三才的说法,三才天地人,人居天地之间,不以天地,而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未尝不是一个中庸的看法。
宋代书院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在宋代统治者政治开明、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宋代书院呈现了多元包容的特点:第一,宋代书院具有浓厚的私人讲学色彩,多是儒学大家主持。坚守内圣外王之道,重视儒学治世功能和圣贤人格塑造,把儒家经典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第二,宋代儒家学派林立,讲会制度盛行。除了早期王安石的王学,司马光的涑水...
“文明论视野中的历史与秩序”研讨会纪要
就陈著对保罗传统的论述,其对保罗传统的刻画因凸显与大地联系的切断、远离世界的灵性共同体和宇宙论层面的二分法而与保罗本人的思想相距甚远;就其立足儒家文化对基督宗教展开的批判性分析,不应将基督宗教等同于以色列文明,前者已经对中道真理有所实现,且对天主教与东正教而言,个体层面对内圣外王的追求也是题中应有之...
【文化中国行】淮河流域的道家哲学
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由宇宙论推出政治、人生等思想的思维模式,老子由人生而政治的“内圣外王”之道,都被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创始人建构哲学体系时所袭用;老子建构哲学时所使用的哲学范畴,比如道与德、无与有、阴与阳、物与器、礼与法、仁与义、忠与信、圣人与君子等,同样也被儒家、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