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之后,救出的孩子是谁?为啥老师不愿意讲?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人尽皆知,司马光因为砸缸而出名,他年少时陪朋友游玩,在朋友不慎掉入装满水的大缸里时,当时还是个小朋友的落水者第一次落水,还很新奇,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甚至还在水里扑腾两下觉得很愉快。直到后来,小朋友因为呼吸不畅,开始挣扎,同行一起游玩的小孩子们吓坏了,一时惊慌所措四处乱窜,只有司...
“砸缸”之后的司马光,人生过得怎么样?
殷实的家庭和温和的成长环境铸就了司马光的性格——不走偏锋、稳中求胜、稍欠锋芒,他有强烈的道德洁癖,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司马光死后,苏轼亲自为他撰写“生平事迹总述”,里面有一段描述,信息量巨大。叙说神宗去世之后,司马光从洛阳赶往开封奔丧,开封的老百姓看到他奔走相告,围观群众把路都堵上了,哭喊着:...
台北“笔墨见真章”:从《赵宽碑》读到陆柬之、司马光
北宋魏宗式等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局部)北宋魏宗式等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局部)“告身”是古代政府颁授官职或勋奖的凭证。按等级高低,形制各有不同。本幅是司马光(1019-1086)在1086年拜相的告身。它由翰林学士拟主文、再经门下省官员审读、皇帝“制可”、尚书省官员签署、吏部钤印等程序,...
司马光(北宋 史学家 夏县)
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瓮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
札记|司马光为何写《训俭示康》?其“特意”有深意
宋朝名臣、史学家司马光一生清廉节俭,正道直行,严于律己,及于家人,曾作《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为美、清正自守,不可追求奢靡生活。俭能立名,侈必自败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表示,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奢侈是最大的恶行。他为什么要写《训俭示康》呢?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社会...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谁?老师为什么不提后来的事?原因很简单
巧合的是,在司马光这件事发生后,司马光的父亲就升官了,之后一路平步青云,直接做到了封疆大臣,司马光事迹更是广为流传(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世人都说司马光聪明机警,然而,司马光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司马光砸缸”并不是最好的结局途径。砸缸虽然可以救人,可带来的损失绝对不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叫周围人来帮助。司马光砸缸救人...
司马光砸缸,大家都知道,为何教材和老师都不提司马光救的是谁?
这个故事发生在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先来说一说司马光家,司马光祖上是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也就是司马懿的弟弟,到隋唐时期,司马家败落沦为布衣,直到司马光的祖父中进士,司马家才重新进入仕途,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比司马光的祖父更加出色,官居四品,为人十分的清廉,号称一代名臣。
“道德模范”司马光诞辰千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快就传到京城开封及洛阳等地,有人还以司马光的事迹为蓝本,创作了“连环画”广泛发行。不过,《宋史》记载,当时司马光救人的举动叫“击瓮”,而非“砸缸”。大概到了清末至民国年间,小学国文教科书讲述这个故事时,才以缸代瓮,称“击缸”“打破水缸”或“敲水缸”等。司马光祖上“不差钱”,...
大家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却不知道被救的那个小孩是谁?
因此,这段故事在后来元朝丞相脱脱官修史书时被收录进了《宋史》,作为评价司马光的事迹之一。那么为什么这段故事能如此广为流传呢?一是确实比较传奇,司马光当时只是一个七岁小儿,预见如此性命攸关的大事却能临危不乱,这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不仅如此他还巧施智计将伙伴救了出来,一般的大人也不一定能想到这样的方法...
司马光诞辰1000周年丨该如何评价司马光的政治观念?
今年是司马光诞辰1000周年,中华书局也启动了标点本《资治通鉴》修订工程。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出版了《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一书,内容主要围绕《资治通鉴》来窥见司马光的政治哲学。从2007年起,姜鹏开始研究《资治通鉴》,曾承担教育部青年项目“唐宋政治思想转型视域下的《资治通鉴》”,也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