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亲历者郑福来逝世,享年93岁
“卢沟桥事变”亲历者、抗战史“义务讲解员”、“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北京榜样”荣誉获得者郑福来,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7月2日15时56分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3岁。郑福来出生于1931年10月,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家住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西街。自小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曾任新中国成立...
“七·七”事变海报背后的故事
对汉字“事变”的笔划部首进行设计移位,寓意着这场战役的悲壮与惨烈。主体下方“1937.7.7”,再次简洁地点明战役时间和“七·七”事变主题。画面下方以事变事发地卢沟桥为背景,点明战役发生地,同时呼应“七·七”事变的另一种称谓:“卢沟桥”事变。画面前方桥上的一滩雨水,印照出天空中云朵的“7”形,形成上下呼...
马英九参观卢沟桥,紧紧握住七七事变亲历者的手,聆听老人讲述血泪...
我经常到桥上给年轻人讲这段历史,讲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要独立、要复兴,铭记这段历史不是延续仇恨,是要自信、自强。郑福来反复强调说,日本人挑起七七事变不是偶然,是早有预谋,是为了侵占全中国,卢沟桥是他们南下的要道。郑福来讲述中,马英九紧紧握住他的手。马英九随后说,实地看卢沟桥事件发生地,...
郑福来亲历七七事变 马英九参观卢沟桥感慨万千 自立自强振兴中华
有人说,卢沟桥七七事变是突发事件。郑福来表示,“不对,是早有预谋的”,因为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以后还想占领华北,而北面是京汉铁路,要经过卢沟桥,他们要运兵、运物资。郑福来说,七七事变那年自己不满7岁。马英九听后很是震惊。郑福来老先生和马英九讲述了一个故事说,当年日军炮轰宛平城时,不满七岁的他跑了八九十里...
七·七事变时,张自忠将军为何力主和谈?
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该团构筑了简单的防御工事,街道以麻袋填土堵塞,房顶垒起各种掩体。7月25日下午,日军1个中队乘火车到达廊房,占据车站,并至站外构筑作战工事。驻军加以制止与警告,但日军置之不理,因而双方发生武装冲突。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猛烈打击,伤亡严重。
八旬老人旧书网淘到93年前画报,“封面女郎”竟是学生时代的母亲
冯先生今年83岁,喜欢旅游,并常在网络上写旅游日记(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2019年12月,他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游览卢沟桥的帖文及图片,讲述母亲胡恩禧在“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后离开北平的故事。借助网友留言,冯先生在旧书网上淘到母亲学生时代照片。据北京日报报道,在卢沟桥事变后的第21天,北平沦陷。在网帖中冯先生写道:“1937...
87年前的今天,我们永远铭记!
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就此拉开驻守宛平城的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党史小故事】“七七事变”85周年,不能忘却的日子!
北平西南卢沟桥一声刺耳的枪鸣震醒了沉闷的黑暗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日军轰炸宛平城“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卢沟桥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华北也就唾手可得这一天是中华民族记忆中染着血泪的历史七七事变爆发后日...
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方大曾的故事开启走向国际步伐
据悉,方大曾是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战地记者的先驱、杰出的摄影家。在抗战前线,方大曾完成了《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多篇报道,并向外传递了大量拍自前线的照片,被后辈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写完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由蠡县寄出,此后再无消息。
新华全媒+|“七七事变”86年后的卢沟桥和宛平城
7月7日是“七七事变”86周年纪念日。86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变”在北京西南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如今的卢沟桥及宛平城安静、祥和、美丽,但宛平城墙上的弹痕依然触目惊心,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