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风波》:走不出的专制命运与念念不忘的君主美梦
辛亥革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是一次极不彻底的革命。广大民众在革命后仍处于封建专制压迫、剥削、奴役之下,毫无任何权利。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并没有在七斤所在的村庄引起什么反响,只是七斤几个人剪掉了辫子,革命后的村庄依然是那么沉闷、凝滞,倒是张勋复辟为了一条辫子在村里掀起了一场风波...
我的学生如何被鲁迅“圈粉”
(1)“批判说”,认为文章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表现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2)“儿童心理说”,认为文章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3)“对比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进行对比,表现热爱自然的心理,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
“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缩影——欠薪、索薪与鲁迅《端午...
小说《端午节》对“新华门”索薪事件的描述是:“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教员们因为向政府去索欠薪,在新华门前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出之后,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凄风冷雨”的天气描写与当时的实情一致,《鲁迅日记》中1921年6月2日、6月3日、6月4日记载都是“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次游行事件给鲁迅留...
历史上真实的鲁迅
1922年初,当穿着西装革履却从事复古活动的“学衡派”趁新文化立足未稳而发起进攻时,鲁迅立即写了《估〈学衡〉》等杂文,抨击了这股复古思想。从1918年到这时他所写的各类杂文收在杂文集《热风》和《坟》里。1923年,鲁迅将他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出版(该书在193O年第13次印刷时,由作...
读懂鲁迅,此生无惑
鲁迅在矿路学堂接受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训练,到日本之后,感受到落后的中国与工业化的日本存在的极大差距,并且知道科学知识及其应用是国家进步不可缺少的前提,同时,西方科学技术启发了日本人的聪明才智,而确信科学幻想小说是进行科学普及和思想启蒙的理想工具。
鲁迅一篇文章,打破了世俗偏见,被中日两国同时收录在课本中!
对鲁迅而言,1926年是动荡、失意的一年(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思想启蒙运动的失败令他感到绝望,“女师大风波”也让他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而彼时他肺病缠身,又辗转多地任职,可以说是身心俱疲。鲁迅离开日本时,藤野先生送给了他一张相片,背后题字:惜别。鲁迅也答应藤野先生,等他回国之后,就把自己的照片寄给他,并写信将自己的情况...
100年的今天,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
在文学史上,《呐喊》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关于鲁迅与《呐喊》的相关研究早己成为一门显学。时至今日,《呐喊》已出版100年,其中的人物和话题仍在当下的现实中被反复提及、讨论,祥林嫂、阿Q精神、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鲁迅所写的主题似乎仍未过时,很多观点和思想至...
《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案中的鲁迅与顾颉刚
摘要:鲁迅研究领域不乏公众感兴趣而长期未曾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主要因本领域只关注宏大叙事的思维习惯所致,有些论者却归因于“神化”鲁迅的政治需要而为贤者讳的护短。《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案和鲁迅与顾颉刚的交恶就属此类,世纪之交由顾颉刚著作出版再度提起并引起关注。实际上就事件发生、发展到事实上结束的过程看...
鲁迅: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搅动的是一颗颗沉睡的人心
《风波》中的村民尽管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可是他们思想仍旧是封建的、保守的和落后的。这种思想使得他们仍旧愚昧、麻木与自私地生活着,他们的心也仍旧沉睡着。鲁迅看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由衷地期盼着更为深刻的革命,他把《风波》收入《呐喊》当中,也是想要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沉睡的国民的思想。
鲁迅曾描写一根辫子引发的《风波》,对自媒体时代仍有警醒意义!
《风波》是鲁迅创作于1920年的一篇短篇小说,首发《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在《呐喊》中。一言以蔽之,小说写的是一根辫子引发的风波。1917年张勋拥护溥仪复辟,要求百姓留辫子。此时落后的农村有三种人,多数是还留着辫子的,少数是剪掉辫子的,还有极少数是留着辫子把辫子盘在头上的。主人公七斤是一个没有辫子的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