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一位有自觉空间意识的作家
王富仁认为,“‘铁屋子’就是中国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所住居的空间环境,是对这个空间环境的形象性概括”。以空间为隐喻表达思想,可使思想具象化,表达得更清晰。首篇《秋夜》是一篇描写社会空间的杰作,在《野草》中起到奠定基调的重要作用,甚至被视为《野草》的“序”。鲁迅笔下的花草已不是自然的花草,而是作为社会...
迟子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怀念鲁迅先生
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蜡梅...
品读《秋夜》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一开篇就很特别:“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作者不说有两株枣树,而是一株一株的述说,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枣树”。突出了作为个体的枣树那伟岸不屈的孤独战斗者的形象,寓含着作者孤军作战、坚韧不拔的内心情怀。接下来,鲁迅写道:...
鲁迅说,观察上海,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习惯于夜间写作的鲁迅曾写有一组描写“夜上海”的文字,包括《夜颂》《弄堂生意古今谈》《秋夜纪游》等,都可以看作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观察,并且处处显示鲁迅目光的犀利。钱理群教授在《钱理群讲鲁迅》一书中曾介绍鲁迅和上海的故事,他将鲁迅及其作品置于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来进行考察与阅读。鲁迅笔下30年代的上...
1924年9月: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在《秋夜》中,鲁迅灵活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天空”暗指欺压民众的反动势力,以“枣树”象征抵抗恶势力的勇士,以“小飞虫”代指因救国无路而陷入迷茫的青年。在鲁迅的笔下,“高而怪”的天空受到枣树“回击”后惴惴不安,恰如压迫民众的反动势力在革命大潮冲击下窘态毕现;小飞虫为追求光明不惜献出生命,恰似...
当名家笔下的秋与AI相遇
鲁迅《秋夜》节选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品读】鲁迅:秋夜
《秋夜》创作于1924年。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耸立在后园的两株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文章表达了鲁迅对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恶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恶势力顽强战斗的意志。
【日本文史漫笔214】秋夜,并立在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墓前
鲁迅因祖父的牢狱之灾,早早领略了世态炎凉;夏目漱石,则因家中多了一张不被期待的嘴,童年的记忆便是站在东京四谷街头的背篓里,默默观察这个世界。他们都有着海外留学的经历,只是鲁迅东渡日本,而夏目漱石则远赴英伦。在异国文化的冲击下,两人都经历了灵魂的激荡,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夏目漱石则在英国文学的殿堂里,...
曹磊《秋夜》的枣树让我走近鲁迅
《觉醒年代》中鲁迅的戏份不多,但每一场戏,剧组都试图还原在那个阴郁麻木的年代,鲁迅先生“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曹磊说,鲁迅先生爱吃蚕豆众所周知,而嗜辣则是根据史料记载。剧组希望通过这样的细节,更真实呈现鲁迅。“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曾在《新...
鲁迅的秋夜
鲁迅的秋夜原标题:鲁迅的秋夜1924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北平城里忙碌了一天的市民大都已经进入了梦乡,而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一座青瓦灰墙的小院里,北屋的煤油灯却还亮着,作家鲁迅正在这间约八平方米的斗室内,伏案疾书,大约是写得累了,他放下手中的笔,起身轻轻地关上门走到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