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案件中“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的把握
可以总结出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第一,有罪判决必须满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要求;第二,满足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要求必须达到客观真实并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第三,客观真实并排除合理怀疑具体体现为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形成封闭锁链并排除相互的冲突和矛盾,所证明的案件事实具有...
律师刑事辩护|排除合理怀疑得出唯一结论是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
第一、第一起指控(2013年5月4日)夏某贩卖50.17克的冰毒,该起犯意和数量均属公安机关引诱产生,整个犯罪过程处于公安机关的实际控制之下进行,最终被告人也是被设局当场擒获,毒品当场收缴,未流入社会,没有给社会造成任何的危害结果,故该起指控行为,存在犯意和数量引诱的事实情节,所以,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均是较小的...
学术前沿 | 醉酒类强奸案件的司法认定: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真实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相当多的办案人员没有区分“不知反抗”和“不能反抗”的情形,笼统地采取了被害人醉酒达到“完全丧失意识”状态的审查标准。据笔者调研,某市检察机关在2016年至2021年作出存疑不起诉的醉酒类强奸案件中,检察机关认定被害人醉酒尚未达到“完全丧失意识”或“不知反抗、不能反抗”程度的案件占比高达72...
刘玉林 刘昱|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及其程序保障——基于协商性的尝试...
但理论上,有学者主张,认罪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犯罪事实,还包括对罪名、证据的认同;认罚具体包含刑种、刑期及合理性与否等因素。可见,认罪认罚自愿性的规范内容亟待厘清。1.认罪的自愿性认罪的自愿性指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既不涉及被指控罪名也不涉及证据事实。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如何把握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法定证明标准的主客观相统一性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明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在规定“证据确实、充分”条件的同时,借鉴了英美证据体系中“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这一规定是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科学完善,旨在进一步确立主客观相统一的证明标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主要...
徐伟勇: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中“恶劣社会影响”的判定
笔者认为,“恶劣社会影响”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社会性,即对社会不特定公众产生了负面作用;二是公众可感知性,即渎职行为直接侵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社会公众可以确切感知的影响;三是不可测量性,或者说需要予以价值评价(www.e993.com)2024年11月2日。这是指社会影响要达到“恶劣”的程度,但“恶劣”却很难用某种客观标准或数据来衡量。基于以上...
异地趋利性执法案频发,企业账户被随意冻结高管被抓,北京法学家...
二是要规范对企业高管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羁押措施的权限。企业高管一旦被采取羁押措施,很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瘫痪,甚至企业就此垮掉。国家应明确对涉案企业高管涉案调查,但未明确判定有罪有责的时候,应该更多采取缴纳保释金,取保候审等缓和的措施。在这方面,建议两高可出相关司法指导意见,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2021年信用卡逾期坐牢新规已定:最新量刑标准公布
根据中国刑法第196条的处理规定,未经合法理由,持卡人在信用卡应还款期满后六个月内,数额较大或有明显负债能力的要求情况下逾期不还款的违约,将面临拒不支付金钱款罪的立案指控。在这种情况下,如法庭认定被告有罪,持卡人将面临刑事处罚,包括罚款和监禁。
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严格把握行刑反向衔接案件“可处罚性”原则
由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构成要求、追责程序、实施主体、证据标准等存在诸多不同,为防止以罚代刑、有罪不究以及不刑不罚等问题,需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行刑反向衔接工作主要是解决对被不起诉人不刑不罚、应移未移、应罚未罚的问题。然而,解决对不起诉案件不刑不罚等问题的前提,是相关案件具备刑事...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理解与把握
“排除合理怀疑”是我国刑事诉讼中对包括职务犯罪案件在内的刑事案件调查或侦查终结、提起公诉、作出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之一。笔者就职务犯罪案件调查中如何理解和把握该标准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关于“排除合理怀疑”的相关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侦查终结、提起公诉、作出有罪判决一贯坚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