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1911年,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全国十余省区先后宣布独立。革命的胜利发展使清政府极为震惊。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不理解!武汉就一个黄鹤楼,怎么就吸引全国各地游客了?
还有,如果去了湖北,个人觉得,应该去看一次辛亥革命纪念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武昌起义等等等,这些都应该给孩子们说一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落后,就意味着挨打。3.武汉可不只有黄鹤楼。很多人喜欢武汉,其实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穷游。当然,这么说似乎有点不合适。不过武汉免费的景区可真不少。
七度携幼女往返省港 冒死为起义运输军火情报
出于安全考虑,徐宗汉在起义前把“李七姑”托付给一位同情中国革命的法国妇女带到法国抚养,母女俩从此天各一方,直到1944年春节前夕两人才在重庆街头偶遇,两个月后,徐宗汉逝世,终年67岁,此是后话。徐宗汉七进七出广州与香港之间,除了传递重要情报之外,还与革命志士冒死为起义携带军火——在行装中塞满子弹炸药...
“徐宗汉与中国民主革命展”再现“香山女侠”传奇人生
出于安全考虑,徐宗汉在起义前把“李七姑”托付给一位同情中国革命的法国妇女带到法国抚养,母女俩从此天各一方,直到1944年春节前夕两人才在重庆街头偶遇,两个月后,徐宗汉逝世,终年67岁,此是后话。徐宗汉七进七出广州与香港之间,除了传递重要情报之外,还与革命志士冒死为起义携带军火——在行装中塞满子弹炸药...
辫子、板寸、中分、大背头、毛主席的发型,原来有过这么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烽火燃起,湖南成为全国响应起义的第一省。闻讯后的毛泽东主席立刻从城外赶回城里,不顾危险,登上高地,紧盯着战斗的进程,直至起义军成功占领巡抚衙门。为了支援武汉抵抗北洋军队,湖南革命军紧急征集士兵,组织援鄂新军前去武汉。毛泽东为了实现到湖北前线杀敌的宏大理想,像许多长沙学生一样,...
辛亥革命南京之战, 1911年国内外画报10幅图, 女国民军上战场
辛亥革命南京之战,1911年国内外画报10幅图,女国民军上战场,清军,联军,二战,国民军,老照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南京之战,1911年台湾
110年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如何打响的?
1911年11月18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关于武昌起义的图文报道,自上而下分别是:被起义军占领的武昌汉阳门;日本领馆附近平汉铁路一座被起义军破坏的铁路桥;湖广总督府被破坏的情景12小时,武昌全落入革命军手中武昌老城,周长3430丈,东西五里,南北六里。瑞澂所在的督署,在城西南角。首义开始后,新军将士约四...
老画报漫谈
画报对张振武遇害一事也有报道:1912年8月14日,武昌起义领导人之一张振武在德昌饭店宴请同盟会和共和党要人,希望“共维大局”。翌日夜,他又在六国饭店宴请北洋将领姜桂题、段芝贵。10时,席散之时,张振武与冯嗣鸿、时功玖分乘三辆马车回旅社,途经正阳门时,潜伏的军警突起拦截,将张振武捆绑起来,押解至西单牌楼玉皇阁京...
《伦敦新闻画报》刊载的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
武昌起义爆发后,画家依据自己的想像绘制了革命党人行刑时的场面,滚落的头颅和迸发的鲜血是革命的代价。一名普通的清军士兵。两个街头艺人正通过木偶戏的方式向人们宣传洋人的恶:一个法师模样的木偶正举剑向洋人施法,其中一个洋人已经“倒毙”了,另一个也惊恐万状。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
陈平原:研究被忽视的日常生活,画报是个很好的入口
北京画报的特点是只讲周边社会新闻,虽然保守,但好处是保留了很多史料和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百姓的风俗民情。不过,在1910年以后,整个清廷的权威在瓦解,北京画报的风格也有大的变化。武昌起义以后,画报一开始称起义者为“匪”,后来改称“叛军”,再后来改称“南军”,从称谓就能看出政治立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