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丨风波
鲁迅丨风波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
鲁迅印章起风波,篆刻者是齐白石弟子
原来,这方鲁迅印章出自篆刻家刘淑度之手。1934年,鲁迅先生与郑振铎先生合编《北平笺谱》,当时刘淑度是郑振铎的助手,因苦于无印用于序文钤印,鲁迅便托郑振铎代为找人刻印。郑振铎夫人推荐同学刘淑度为鲁迅刻了两方印。刘淑度曾回忆说:“郑先生说鲁迅很朴素,刻石要选得素一些,我当时也没有钱买好印石,我就从原有的...
再读鲁迅的《呐喊·风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没有君主梦?
《呐喊·风波》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上,后收录于鲁迅的《呐喊》文集。《风波》这个故事其实很具有代表性,其实鲁迅就是讲了一个小故事,什么小故事呢?由张勋辫子军进城复辟导致远在江南水乡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本来大革命之后,人们剪掉了清王朝象征的辫子。辫子也就成为了历史,谁知道几年之...
鲁迅对个体问题之解答
鲁迅反对越过个体之确立的国家建设主张,反对以国家(政治)来解决个体问题,这涉及他的一个根本看法:个体既是国家的前提,也是国家的归宿,故个体的确立当优先于国家建设,譬如,在作于1907年的《文化偏至论》中,鲁迅表示:“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
鲁迅和许广平之恋的对立面,不是高长虹或朱安,而是顾颉刚
鲁迅和许广平因《中国小说史略》结缘,因女师大风波走到一起,因共同定下的计划奔赴厦门、广州两地,最后又因局势变化而提前重聚于广州。始终参与这一整个过程的,唯有顾颉刚。顾颉刚、鲁迅、许广平并未构成爱情三角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则会发现:鲁迅和许广平的关系从师生到战友、再到恋人和爱...
“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缩影——欠薪、索薪与鲁迅《端午...
摘要《端午节》的创作动机、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与当时鲁迅自身的经济生活体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小说以1920年代“索薪”事件为背景,展示了面临经济与精神双重困境的民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实况。通过塑造持“差不多”说的小官僚兼教员方玄绰这一人物形象,鲁迅既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又审视、反省了自我,其所折射出的是...
现场|《呐喊》百年特展: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随后,鲁迅陆续写下《孔乙己》《药》等15篇小说,其中5篇发表于《新青年》。展厅现场,鲁迅致钱玄同信展厅现场,陈独秀致鲁迅信展柜中,观众可以看到鲁迅写给钱玄同的信。那是1919年4月25日,鲁迅创作完成《药》,并于后几天致信,寄上《药》文稿,并请钱玄同鉴定改正标点。边上,则是鲁迅完成《风波》后,...
从“祝福”中的吃食说起(图)
鲁迅不像周作人那样写过不少关于吃食的闲适小文,但不少小说、散文里都写到了吃或吃的食材以及场景,《在酒楼上》《孔乙己》《故乡》《风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有不同的描写。《风波》开头就说:“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
再读鲁迅的《风波》:走不出的专制命运与念念不忘的君主美梦
《风波》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上,后收录于鲁迅的《呐喊》文集。小说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背景,叙述鲁镇以撑船为生的七斤,因在辛亥革命时进城被剪辫,而在此时此地引起的一场风波。张勋原本是清王朝时期的两江总督,北徉军阀的重要头目之一。他一向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他任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
文学作品中方言的慎用与巧用
在小说中偶尔用方言作为特殊用意的表达,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如画龙之点睛。所以,鲁迅也好,老舍也好,他们在面对方言的时候,如无必要,一定不用;用则巧用,用于刀刃,一针见血。鲁迅在《风波》描写江南水乡农家晚餐情景时写道:“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这里的“做市”是绍兴方言,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