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晷到原子钟,我们如何确定时间?
原子钟的工作物质并不是特定的一种或者一类,最常用的是氢原子、铝原子,还有铯原子、锶原子,它们都可以去制作不同的原子钟。评估原子钟性能的两个核心指标是频率稳定性和频率准确性。稳定性是指原子钟输出信号频率波动的程度,而准确性则描述了输出信号频率与既定标准值之间的匹配程度。以射箭为喻,原子钟既稳定又...
中国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陈帅等与清华大学翟荟小组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超冷铷原子玻色气体中人工合成自旋-轨道耦合的基础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确定自旋-轨道耦合玻色气体在有限温度下的相图。该实验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4月初出版的国际权威物理学杂志《自然·物理学》上...
为什么原子永远不会停止运动?为何电子不会掉进带正电的原子核?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我们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则围绕在原子核的外层,是以一种复杂的运动轨迹在不断运动的。或许有人会问,这种运动有没有终点呢?毕竟就连最大的天体也有一个运动的中心。但是很抱歉,对于原子来说,它的运动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就像你拿放大镜观察过的昆...
原子内部只有原子核和电子,剩下的99%,难道“什么都没有”吗?
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并不能精确地确定,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存在于一个区域中,这个区域便被称为原子轨道或是电子云。也就是说,从单纯的理论上讲,一个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可能存在于原子核附近,但也甚至可能存在于地球之外,只不过从概率上来说,电子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既然无法确切地确定电子的位置,而只能...
在M-N-C单原子催化剂中由电化学势驱动的前沿轨道位移导致吸附能倒转
南开大学Jin-ChengLiu研究组在M-N-C单原子催化剂中,观察到电化学势驱动的前沿轨道位移导致吸附能倒转。相关论文于2023年11月8日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杂志》上。该研究深入研究了电化学电位对氮掺杂石墨烯(N-C)衬底上金属单原子催化剂(SACs)“前沿轨道”的细微调制。课题组人员观察到费米能级的变...
诺奖为何接力青睐AI?物理与计算机双料大佬解读“科学的边界”
在第二条批判里,蒯因指出:一切理论都是由概念编织而成的网络,它作为一个整体指向经验,人们无法通过任何经验仅仅判断其中一条特定的陈述而不影响其他陈述,所以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或证伪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是完全无效的(www.e993.com)2024年11月2日。举个例子:平时每天都正常工作的电子密码锁,今天突然打不开了。那这究竟证伪了哪个理论呢?可能是你...
卫星互联网行业专题:从发射到终端,我国低轨运力和卫星应用梳理
导航卫星:通过精密原子钟等载荷完成导航功能导航卫星是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是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部分。通过多个卫星与地面接收器交互时间信号,以准确确定地面设备位置的经度,纬度和高度,精度通常在10米范围内。卫星导航用于定位的有效载荷包括精密的原子钟,导航接收机和天线。这些载荷...
“三号”收官 下一代北斗还远吗
北斗三号系统目前共有4颗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8颗中高地球轨道卫星。其中,1颗静止轨道卫星(第56颗)和4颗中高地球轨道卫星(第57-60颗)是备份星。原子钟和增强系统确保“高精度”从工作原理可知,精准的时间是导航卫星的灵魂。北斗卫星使用星载铷原子钟和星载氢原子钟,通过将原子辐射电磁波作...
新中国史上的75个“第一”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又一次飞跃。9.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轨道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
“撞击汽化”:科学家确定了月球稀薄大气的起源
虽然,月球上没有任何可呼吸的空气,但它的大气层却很稀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观察到月球表面有一层非常薄的原子在弹跳。这种微妙的大气层——技术上被称为“外逸层”——很可能是某种太空风化的产物。但这些过程究竟是什么一直很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