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伪造官网文章:秦霄贤风波背后,法律如何界定网络欺诈与诽谤?
二、网络诽谤:名誉权的隐形杀手与此同时,辛雨锡声称已就此事报警,指向了另一项可能的违法行为——网络诽谤。《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伪造文章中对辛雨锡的指责,若无事实依据,且足以贬损其人格,降低其社会评价,即构成对辛雨锡名誉...
网络诽谤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
关于“诽谤信息数量标准”,《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关于“危害后果标准”,《解释》规定,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
被人造谣诽谤怎么办
被人造谣诽谤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收集证据;2、要求侵权人删除不实言论并公开道歉;3、向相关平台投诉;4、报案或起诉维权。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收集证据来维护自身权益。被人造谣诽谤不仅会对个人名誉造成损害,还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首先,要收集诽谤造谣的证据,如聊天记录、截图、录音等,以便日后在投...
侮辱、诽谤如何区分?何种情况会被追究刑责?听听法官怎么说
我国刑法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除此之外,如果受害人或其近亲属因此精神失常,或者自伤、自杀的,也属于“情节严重”。还有就是两年内因为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在此期间又有诽谤行为的,也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涉嫌构成诽...
党纪学习教育问答 | 如何认定匿名诬告、有意陷害行为?
第三,准确界定诬告陷害和错告的区别。从表面来看,诬告陷害和错告都是检举控告的事实和实际情况不符,本质区别在于二者的主观意图不同。诬告陷害行为人是故意使他人受到错误处理,往往出于打击报复、栽赃嫁祸、猜疑嫉妒的心理和动机;而错告人的主观心态是维护党纪法规、维护公平正义、行使党员权利,自认为举报内容是真实的...
网警提醒,奥运期间这些行为不可取!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
年轻护士疑遭打压自杀身亡 职场霸凌该如何界定?|百姓微律所
比如侮辱罪、诽谤罪、强迫劳动罪、强制猥亵侮辱罪,是与欺凌行为可能都会存在关联的罪名;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他人隐私等行为的处罚均有规定;我国《民法典》第1004条规定“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害他人健康权”。同时还规定了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
《认定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工作指引》正式“出炉”
新乡网讯(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魏明哲)为有效解决惩治诬告陷害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定性取证难、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由市纪委联合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编制的《认定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日前已正式“出炉”。对诬告陷害行为的定性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工作实践中,诬告陷害的主观故...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乏力与重塑——以侮辱、诽谤罪为中心
因此,习惯性地将侮辱、诽谤罪的法益认定为单一、个人、轻微法益,导致刑法在应对此类案件时,解释立场和路径都趋于保守,偏向于严重结果的认定,而非犯罪危害的预防(郭玮,2019),进而致使侮辱、诽谤罪名在网络空间的适用范围受限,应对网络暴力行为力度不够。(二)主体范围难确定促生法不责众的刑事思维...
女子恶意造谣运动员被抓,喷子行为终遭严惩,网络环境需净化!
根据搜查所得的证据和信息,警方确认贺某某恶意捏造信息,公然诽谤他人,导致大量网友跟风传播,情节极为严重,性质极其恶劣。目前,警方已对其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贺某某已经29岁,正是应当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年纪。这次刑事拘留将有助于她真正接受缺失的“素质教育”。当她在监狱里穿上黄色马甲时,应该会对自己曾在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