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刚:清前期多语种文书中皇帝称号的演变
概言之,顺治帝亲政前后逐渐放弃蒙元以来以蒙古文qaγan、藏文rgyalpo称呼皇帝的传统,转而新造了音写汉语“皇帝”的hūwangdi,统一使用于蒙古文、藏文、满文诏令类文书,以及与俄罗斯等的外交文书中。二、清前期“文殊皇帝”称号的出现和使用与清朝皇帝在颁给蒙古和西藏等地的诏令类文书中自称变化问题相似的是,皇...
汉蒙语言不通,那么元朝皇帝上朝,是说汉语还是蒙古语?
在这篇诏书中,忽必烈称:“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忽必烈崇尚儒学,也表达了追求部分汉化的意愿,但这份面旨在争取广大汉族士人之心的诏书,正本却是用八思巴蒙古文写成的。这种情况是比较尴尬的,原因在于蒙古作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文明较之中原文明,甚至比起同时期...
读书笔记:元朝汉人的蒙古姓名
蒙古势力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大量任用汉人儒士,实行“汉法”。不过,他们并未像北魏孝文帝一般“全盘汉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汉人胡化”的举措。其中,给汉人赐名“蒙古歹”的行为,就是具体表现之一。实际上,“蒙古歹”中的“歹”,在蒙古语中有“部族”、“姓名”等多重内涵。如“塔塔儿歹”,就有...
蒙古政权与汉人艺术:不和谐的平衡
1980年,在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的一件瓷片上,书有八思巴文转译的工匠汉文姓氏(音Zhu,可能对应朱、祝、竺或诸),这表明在14世纪40年代时,八思巴文在装饰艺术品中已相当普遍,尤其多用于书写汉人的姓氏。这些碎片化的证据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八思巴文的使用范围可能比迄今所认知的广泛得多。研究者需要解释的问题是...
蒙古军队中的军匠
在军匠的构成中,汉人军匠数量大,具有优势。汉人军匠也大多由汉人将领统率。《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五年(1268)六月〕甲申,中山大雨雹。阿朮言:‘所领者蒙古军,若遇山水寨栅,非汉军不可。宜令史枢率汉军协力征进。’从之。”史枢出自真定史家,其所率军队乃汉族世侯军,其中必然有一定数量的军匠。当...
为什么是唐人街不是汉人街?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为什么有好多种?
欧洲人关于东方的想象,从“丝国”转移到能与蒙古铁军对抗的“契丹”,契丹成了他们对遥远东方的又一称呼(www.e993.com)2024年11月16日。在《马可·波罗行纪》中,中国名叫契丹,英译本翻译为Cathay。《曼德维尔游记》也记载,契丹是一个美丽、高贵、富庶、商贾云集的伟大国度。突厥语和斯拉夫语都使用契丹来称呼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这个称谓逐渐...
《钦定西域同文志》多语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4.汉语与蒙古语合璧地名。如天山南北路山名,“晶郭勒”,准语。晶,谓蒸笼也。河滨沙土,温暖如蒸,故名。“晶郭勒”为汉语与蒙古语合璧词,其中“晶”为汉语“蒸”在蒙古语中的音转;“郭勒”为蒙古语,意为“河”。晶郭勒今称“精河”,在今精河县境内。
什么是中国:满蒙文献与日本学者眼中的“中国”
按照蒙古语正字法,“Qitad”其实就是“Qitan(契丹)”一词的复数形式。比如《蒙古秘史》中的“乞塔惕”一词,被旁为“契丹”或“金”、“金国”,泛指北方地区;《竹温台神道碑》碑文中出现的“Qitad—unayalqus”一词,被直译为“汉文”。实际上,今天的中国蒙古族人也习惯称“汉族”为“Qitad”(拓展阅读:理...
维吾尔族是新疆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居民吗?
今天的维吾尔族,尽管继承了回纥人的语言和其它很多特点,但已经不再是一个“马上民族”,也不再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种外貌。塔里木盆地自古是多民族,包括汉族的居住之地,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居住地。在维吾尔的直系祖先迁来之前,当地主要居民是“胡人”、羌人和汉族人。维吾尔族是其先民回纥人与塔里木原住居民融合而形成...
清朝灭亡不过一百余年,上千万的满族人,为什么满语迅速消亡了?
在这之中,满族算是彼时种种少数民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其原因是因为皇太极这个皇上他本身就是满族人,其对待自己民族的种种政策也就有很多是偏向满族文化的了。而对于语言,在清朝除了皇帝老家的口语满语、人口众多的汉族汉语,还有一个蒙古语。这算是和满蒙两个民族的关系有关,毕竟当时的满族与蒙古族关系十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