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史研究|李传印等:传统“过秦”思潮的异动:丘濬对秦朝历史的...
司马迁撰《史记》从黄帝写起,司马光《资治通鉴》始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作为一部纲目体通史,《世史正纲》并没有机械地效法二司马,而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起笔,这也是他独到历史见解的表达方式。秦朝的兴亡一直是史学家讨论的话题,在汉初君臣秦亡汉兴的历史大讨论中,“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
周积明:从道德批评到历史认识——宋至清关于三国正统书写者的评论...
并阐述他的三国正统观与对郝经《续后汉书》的评价说:“陈寿《三国志》帝魏寇蜀,论者非之然。司马光作《通鉴》尚不能订其误,至朱子作《纲目》始为改定。经所著《续后汉书》独以蜀汉绍炎刘正统,其识甚正。”对比陈寿与郝经,乾隆帝称,“陈寿宁称史笔人,续之尊汉见诚醇”,更以“学术忠诚孰可齐”一语作...
瞿林东: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论中华民族具有突出...
直至元顺帝时,元朝君臣终于明确了两个问题,或者在这两个问题上统一了认识:一是元朝与辽、金、宋有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二是元朝统一是包含了辽、金、宋三朝在内的更大规模的统一。正如元顺帝在《修三史诏》中所言:这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
申慧青: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对范祖禹及其所著 《唐鉴》的影响
对于何者为“贤”,他在司马光“君子”、“小人”之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君子之才”与“小人之才”的论断:“夫才有君子之才,小人之才,古之所谓才者,君子之才也;后世之所谓才,小人之才也……古之所谓才者,兼德行而言也,后世之所谓才者,辩给以御人,诡诈以用兵……小人勿用,必乱邦也”,进一步提出...
饶宗颐对史学正统论研究的学术贡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发微
正统论主要是针对历史上政权传承、篡断、并存等问题所作的评价,在选择词汇时,使用了农业历法中的“正闰”、音乐乐律中的“天统”和阴阳五行说(“五德终始”)的“运统”等,在史学应用中形成了“本纪(“本”就是“统”)”、“载记”和“统纪之学”等概念。正统理论既是史学家在处理历史问题时所形成的观念...
观点| 江湄:正统、道统与华夷之辨——论南宋的“中国”认同及其...
蜀汉正统论所强调的“顺逆之理”、“义利之辨”,正是忠节观大大强化的表现(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顺逆之理”、“义利之辨”与具有族裔民族主义色彩的“华夷之辨”结合起来赋予南宋王朝以正当性合法性,极大强化了汉族士民对南宋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正是认定南宋为唯一的中国,宋元易代就不是一般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灭亡了...
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他曾言:“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夏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可见,司马光对“正统”或“大一统”的标准是“使九州合为一统”,即完成疆域统一者,方能符合“正统”或“...
以史明道:清初的学术反思与学术史编纂
清初学术史编纂,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学术史编纂之“史法”,辨别正闰,区分内外,褒贬高下,把程朱、陆王两派思想对立起来,尊朱贬陆,强化理学宗派意识,为程朱学派明统定位,确立其思想与学术的“正宗”地位。熊赐履的《学统》、张夏的《洛闽源流录》等都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谢保成:《资治通鉴》的纂集与特点
司马光的以上论述表明:一不仿效《春秋》“立褒贬之法”,二为解决纪年连贯、“不诬事实”的问题。胡三省最得其要领,点评也最为简要:“温公纪年之意,具于此论。”这的确集中反映出司马光编写编年体通史的编纂思想,而宋、元以来多为人们所忽视,或为理学家们所歪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论述的历史编纂学意义。
李治安:民族融汇与中国历史发展第二条基本线索论纲
究明此问题的第二步,克服华夷问题的陈腐偏向。在儒家华夷思想内部,历来有主张严格华夷辨别防范及拘泥血缘、地理标准说与倡导“用夏变夷”及重在文化标准说[40]的并存、演进及交替运用。华夷问题的陈腐偏向,长期影响着国人对“崖山之战”后元、清二王朝实属中国的认知与判断,制约着人们对民族融汇的豁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