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韩先楚回家乡探亲,遇70岁老太太唤其乳名,泪水夺眶而出
开国上将,著名的“旋风司令”韩先楚,就是这样一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将军。韩先楚1913年出生于湖北黄安(红安)县,从小家贫,当过放牛娃,做过篾匠,也到武汉打过短工。正是因为这样的艰苦经历,韩先楚很快就接受了“官逼民反”的革命思想。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时,14岁的他就加入了家乡的农民协会,三年后加入地方游...
山乡篾匠(泥土芬芳)
“竹子生来不为强,荒山野岭都能长。篾匠师傅买了去,做成物件用途广。做把竹椅放门堂,夏日炎炎好乘凉。起青削黄做凉席,铺在床上四方方……”这曲调熟悉,像山歌一样飘在山沟沟里,篾匠师傅眼里闪烁着亮亮的光芒。我们家熟识的篾匠唱不出山歌。他是个哑篾匠,不唱山歌,但山歌在他心里。八十年代的山村,一副蒸笼...
日子更好 山乡更美 大理洱源山石屏村“幸福”蜕变
山石屏村麻风历史博物馆的化验室供图“这是麻风病人自己加工的斧头、锄头、砍刀,这是篾匠编的簸箕、箩筐、饭盒,这是木匠做的大床、箱子、椅子,每一件都是麻风病人的智慧,也是他们对生活保持热爱的表现。”尽管已时隔多年,但李桂科医生还是能准确地说出每一件生活器具背后的故事。医务室展区主要有化验室、医务...
篾匠-兰采勇
篾匠并不是一个神圣的称谓,在乡下几乎所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男人们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两项基本的竹篾活,比如编背篼、打竹扇,但真要做类似于编竹篾席那种细活,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篾匠的工具并不复杂,一把篾刀,再就是小锯、小凿子、钻子等,还有一个名叫“度篾齿”的工具,像小刀一样,安上一个木柄,...
德清:山乡老人 精湛竹编织出文化风景
山乡老人本来姓张,因为东沈村收留、养育,所以自己独创的手艺成为“东沈竹编技艺”宣国维作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项目的传承人,今年已经71岁了。祖籍在东阳。1973年,因为家庭贫困,已经28岁的宣国维一直未能成婚,最后决定只身一人投奔在筏头乡东沈落户的舅舅。
孝昌篾匠塆:鄂豫边区银行印钞厂旧址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鲁伟龙通讯员高玉峰、左琦)鄂豫边区银行印钞厂旧址位于孝昌县小悟乡胡庙村篾匠塆(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鄂豫边区银行旧址。通讯员供图篾匠塆因村塆多蔑匠而得名。该塆位于小悟乡胡庙村北部,西与项家塆相邻,东靠黄草山,南与古木冲接壤,北与庙井塆交界。
艺乡建陈炯团队“骆店变脸”进行时
“俺也不懂你说的啥艺术不艺术,就说我吧,编了一辈子筐,还能艺术到哪儿去?”75岁的篾匠杨金花摩挲着黢黑的双手,望着面前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年人。这个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炯。图为骆店村航拍2023年4月26日,陈炯及“艺乡建”团队带着多年村落发展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经验而来,要在这里干一件村民想...
一把竹椅承载一颗匠心 ——记大陈乡竹椅手艺人汪加林
村里人家,墙角柱子边、门槛外、庭院内,总有几把竹椅散落放着,让人随手可取,随时可坐。在大陈乡大陈村,有位汪加林师傅,靠着一手制作竹椅的技艺,走过四十多年的岁月。近日,记者来到汪加林家中,了解竹椅制作这项传统手艺。在汪师傅几平方米大的手工作坊中,敲打声、锯竹声此起彼伏。只见他以竹片为尺、刀痕为印...
【红色记忆】支援长征 北川羌乡儿女和红军生死与共 ‖ 黄丽 刘毅...
治城城厢乡从官竹林砍出的白夹竹就有5万多斤,漩坪乡苏维埃主席王伯厚亲自坐镇,将征集的竹子竹篾,打成4根各长30多丈的桥绠,派300多人抬往茂县。在北川去茂县170里的山路上,扛篾圈子的、抬桥绠的川流不息,人们昼夜兼程,将这批材料陆续运到了茂县县城。镇西桥于6月上旬架修竣工,加速红四方面军西进与中央...
乡邦文化的守护者 ——记桐城民俗学家叶濒
乡邦文化的守护者我的家乡桐城素以在清代产生一大散文流派著称于世,虽然世人对其有不同的评价,但我还是颇感骄傲,因为毕竟名流辈出。我有时也很好奇,这样的穷乡僻壤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大家,我觉得即便答案有多种,也不应忘记把目光投向产生的背景——即民间文化中去追寻。正是出于这一认识,我开始关注到本土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