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丝绸之路而建海拔逾2000米 最新考古研究发现中世纪中亚“双城记”
中新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论文称,一项考古新研究显示,乌兹别克斯坦山脉内两处海拔2000米以上的考古遗址曾是主要城市中心。论文作者指出,这些偏远遗址沿亚洲中世纪的丝绸之路而建,它们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边缘社区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贸易和政治交流中的作用。该论文...
百大考古发现故事连载(6):海昏侯墓、庙底沟、尼雅遗址|考古眼
这份决议进行了对河南三门峡黄河水库的规划建设,于是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联合组成了考古工作队,准备对三门峡黄河水库附近地区进行深入考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当时安志敏被任命为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的副队长,因庙底沟遗址是由他发现的,对庙底沟遗址的大规模考察、发掘,也就由他负责。安志敏回忆说:“从...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喀什分中心揭牌
中新网新疆新闻9月24日电(余思民艾斯凯尔·赛麦提)9月23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喀什分中心揭牌仪式在喀什大学举行。这是继2023年4月25日在西安成立国家“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之后,在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分中心,是山东援疆助力新疆加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喀什地委副书记、山东省对口支援...
“考古见证‘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主题沙龙举办
郭物直言,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旧大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天涯两头各自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有了国家级别的联通,文明因此可以共享和互动,“沿着丝绸之路往来流动的不单单是丝绸、钱币、玻璃、金银器等形而下的物质产品,更多的是各种宗教、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科学技术、民俗这些形而上的思想意识。使节、宗教人士、军...
专家研究发现,马王堆汉墓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紧密
长沙晚报8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任波通讯员郭昕怡)19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进入第二天,会场专家发言依旧精彩不断,在汉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分会场,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熊建华的发言引起听众极大关注。熊建华的发言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出发,来探讨马王堆汉墓。他提出,马王...
...话语阐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科学依据专访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
王建新说,从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来看,本来就有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学术传统(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开创者黄文弼先生,曾经是西北大学历史系和边政系的教授。20世纪40年代,他作为西北大学的教授,多次前往丝绸之路沿线的甘肃和新疆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参与调查发掘了张骞墓。
中华文明特性的生动注脚——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亮点扫描
????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表明,平潭史前人群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同样表明了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大陆来源。植物考古研究则发现,水稻和粟在距今4800年至4600年期间传入台湾地区。陈星灿指出,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深化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史前农业文化向东南亚岛屿地区扩散历...
乌鲁木齐文博讲堂开讲 王建新讲座《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与“一带一路...
王建新以《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为题,结合近年来丝绸之路考古发现,解析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在联系,解读丝绸之路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内涵。考古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历史的过程王建新结合西北大学所开展的“寻找大月氏考古遗存”展开问题。王建新介绍,西北大学考古团队踏着张骞凿空的足迹,...
全球史时代的丝绸之路研究细小与偶然·守正与创新
原标题:全球史时代的丝绸之路研究细小与偶然·守正与创新“丝绸之路”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概念,尽管德国学界之前早已使用过该词汇,但是自1877年李希霍芬首次将“丝绸之路”限定在中国至地中海世界之间,才真正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研究的起点。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丝绸之路”概念已被广泛使用,其指涉与内涵不断模糊与延伸,...
中乌联合考古揭开古丝绸之路千年遗存神秘面纱
“今年的发掘成果揭示了贵霜居民农业与渔业并重的特色,这不同于月氏以牧业为主的生计方式。”参与考古工作的中国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讲师唐云鹏说,新发现的植物种子包括小麦、稻米、葡萄等,进一步证实贵霜经济侧重于农耕,并辅以渔业及园艺作物,这与当代中亚经济模式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