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考古专家:陶寺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因
何驽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硕士,现任中科院考古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国家、中国文明起源考古和精神文化考古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陶寺遗址专项”和“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精神文化的发展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7日,...
回眸中科院第一批研究机构成-万祥军| 国科院研·科技成果转化
配备相应的研究人员,则为科学院筹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工商联执委、国际科学院组织干事、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科代会筹备会议和《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为中国科学院规划了最初的蓝图,而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则成为调整组建第一批研究机构的基础。
中科院古脊椎所主办的《史前考古》创刊,考古学家严文明寄语
4月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微信公众号“史前考古”发布消息称,“《史前考古》创刊号终于在业内外的期盼中与大家见面了!创刊号文章已先行线上发表,欢迎大家浏览、下载。”公开资料显示,《史前考古》由中科院古脊椎所主办,主要针对有文字记载之前的人类演化、文化与社会发展...
非一般的非遗,活态的“第一坊”
近日第二阶段科研成果的出炉,水井坊微生物研究再次实现行业拔高,将行业菌群研究一次性命名新菌类的个数首次提高到了两位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出具的《水井坊窖泥研究报告》截至目前,据现有行业公开报道资料,水井坊的“一号菌群”有望问鼎“两个第一”:首先,是单次发现窖泥微生物种类第一。得...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殷墟)副站长何毓灵代表:推动甲骨文...
当前,进一步推动甲骨文研究与活化利用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集中表现在数字化程度不高、信息共享不足,从而限制了甲骨文的有效研究和活化利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是解决数字化程度不高、信息共享不足的有效途径。总数量16万片的甲骨所承载的巨量信息符合大数据的应用技术处理的基础。现有的甲骨文数据库及数字化平台数据标准...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重走天山路” 出书再现吐鲁番...
吐鲁番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名闻遐迩的历史重镇,其辉煌可以回溯至汉唐(www.e993.com)2024年11月4日。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曾经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人类文明发展发挥过重要交通作用的吐鲁番丝路古道,已经失落于历史尘埃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曾于1995—1996年较为系统地考察过吐...
...遗址考古专家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
“郧县人”及位于湖北十堰的学堂梁子遗址到底有何重要价值?12月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提取现场,采访了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直立人阶段对现代人影响很大古人类学家一般认为,在人类漫长的演化之路上,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访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访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从1989年、1990年“郧县人”1号、2号头骨发现,到“郧县人”3号头骨发掘、提取,每一次“郧县人”惊艳亮相都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郧县人”及位于湖北十堰的学堂梁子遗址到底有何重要价值。12月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2021年暑期...
实验室简介中科院古脊椎所·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付巧妹课题组)实验室立足于我国40万年以来丰富的化石资源,通过共同创新和延展应用分子古生物学技术,从遗传学角度深入探索人类及其伴生物种的起源与演化历史,取得许多重要研究发现且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外优青”项目招聘启事
项目招聘启事简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最早前身是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4月成立于北京。研究所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化石资源优势,以建设国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和学术思想中心、科技人才培养中心、化石标本和现代骨骼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