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专栏 | 刘铁梁:“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
一般而言,可以被我们了解的民俗文化有三种留存状态:一是在民众中已经消亡,只存在于文献资料之中的民俗;二是已基本消失,但仍活在人们记忆中的民俗,或者是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偶有显现,正在淡出日常生活的民俗;三是当下广大民众传承、享用的活态民俗。文献资料记载的那些已经消逝的民俗固然需要整理、研究,但它们显然不...
学人专栏|陈勤建:略论民俗与民族精神
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风俗,在日本民俗学鼻祖柳田国男的分类中,仅是民俗的一个浅表层面——生活技艺,而且就这个层面所包括的内容,除了中国传统风俗意义上的四时八节,生养嫁娶,殡葬习惯,还包括衣食住行,生产工具、传统工艺等等。如果再加上另外二个层面口承语言,心意诸现象及民俗思考原型,其民俗的内涵,从无形到有形...
学人专栏丨陈连山:当代民间文学界对民众主体性的重构
1949年以后,适应阶级斗争理论的需要,民众概念非常狭隘,专门指体力劳动者———劳动人民,而且赋予这个概念很强的政治意义。按照这种旧的民众的概念,现在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不断消失的。随着民间文学作品和民俗的不断消失,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就面临着研究对象缺乏、自身合法性不断消解的危机。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
从神话学视角解读“空桑”
因此,作为能指的“空桑”很自然地与一种具象的所指——中空的桑树——对应起来,并就此获得符号学意义上的理据性(motivation)。这使其更容易成为多义之间的锚点。唐代以来,“空桑”的不同意义在文学中开始分别发展。如将“空桑”视为意象组合中之一部分的“高柳莫遮寒月落,空桑不放夜风回。”(唐·曹松·《荆南...
中国神话的文学世界
原生性神话文献,是指先秦时期最早用文字记录神话内容的文献。原生性神话文献时间上距离神话产生的时间最近,基本上源于口耳相传,以《山海经》保存神话故事最多,其他如《诗经》《楚辞》等文学总集,《穆天子传》《尚书》《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归藏》《古文琐语》《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诸...
神话与中国文化精神
田兆元,民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著有《神话与中国社会》《中华创世神话六讲》《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上海匠心》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神话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华文化传统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神话比较研究
《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的学术专著,不仅拓展了民族文学、民俗学研究领域,而且对于我国阿尔泰学学科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该著英文版的出版发行,对于宣传我国学者在神话学和阿尔泰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提高我国在国际神话学和阿尔泰学研究领域...
段小强 刘笑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伏羲文化溯源研究
二、实证性研究:考古学视角下的伏羲文化伏羲作为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之一,在我国拥有广泛的信仰基础。同时,伏羲形象是中国农耕时期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伏羲文化作为华夏文化重要代表文化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意义重大。现阶段,与伏羲相关的考古资料日益丰富,为当下乃至后期的伏羲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
贤骥清|“八音”考释——兼论中国古代乐器中的舞台美术
在民俗学和宗教学中,八音或指佛家的八种语气,或指阴阳家的“八风之音”“八卦之音”,或指民间的“乐昌八音”“镇隆八音”“安辅八音”等地域音乐,因其外延不断蔓延,以至于谬说一度中断。实际上,中国礼乐八音绵延相传,“直至清朝郊祀天地与祭太庙时亦尚在大体沿用的,并未如一般所想象的久已被湮灭遗忘”。[...
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民俗学而言,《非遗公约》作为一种元话语对各国政策制定造成的实际影响,对其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似乎更具积极意义。正如民俗长久以来被视作发展的对立面,民俗学也成为“消亡的诗学”(poeticsofdisappearance)、“传统的科学”(scienceoftradition),学科危机常伴左右。随着非遗保护的发展,非遗概念化过程中民俗学者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