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丨 易代之际的遗民传奇:《黄周星集校笺》出版
黄周星是明清易代之际江南文坛的传奇人物。(黄周星小影)他布衣素冠,寒暑不易,一生穷困羁旅,以教书为业,世谓之畸人。其实他早在明代就高中了进士,入清后却坚定地放弃了寒窗二十载好不容易考取的功名。他幼年即有才子之禀赋,书画、篆刻无不精妙,一生笔耕不辍、诸体皆擅,但直到死前才有些单篇文章和文集的试...
午间阅读|易代之际隐与仕
而王朝易代,也不过是“德”之得失的表现有所不同,旧朝因失“德”而“失天下”,新朝则因“有德”而居天下,这也是儒家革命论的“标签”。历史由胜者书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王朝史观的一贯铁律。当这一铁律转化为政治伦理,即生成为国家正义之时,一个极简的“德”字,就可以为王权的正当性筑基。但是,...
易代之际隐与仕——元明画从龚开谈起(之二)
而王朝易代,也不过是“德”之得失的表现有所不同,旧朝因失“德”而“失天下”,新朝则因“有德”而居天下,这也是儒家革命论的“标签”。历史由胜者书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王朝史观的一贯铁律。当这一铁律转化为政治伦理,即生成为国家正义之时,一个极简的“德”字,就可以为王权的正当性筑基。但是,...
"八月十五杀鞑子"乃革命传说 百姓自愿剃发易姓
元明之变是改朝换代。但是三百年后明清易代却被当时的士大夫视为天崩地坼的“亡天下”的切齿恨事。在这些明遗民看来,入主中国的异族,乃是“禽兽”、“豺虎”、“犬羊之族”、“猾虏”,总之不能将这些“夷狄”当成人类看待。因此,恰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发泄的怒气那样:“夷狄者,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
易代之际隐与仕
“启蒙与救亡”,不是近代以后才有的话题,而是自唐宋以来,每过二、三百年,大凡易代之际,就会有的问题,自宋至元、自元至明、自明至清、自清以至于民国,此真可谓启蒙不已,救亡不止,成为了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思想与文化的动力。(作者近著《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上海6000年”第六讲:晚明以来上海士人的民本思想与创新开放
明、清两代科举录取进士,实施地区分配(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出于政治考虑,并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是对内地、偏远地区有所兼顾。江南经济发达地区读书人多,参加科举基数大,录取率相对就低。有专门研究显示,明清江南考取进士的比例是100取1,有时120取1;内地、边远地区则15取1或20取1,因此就有徐光启做“移民考生”之举。从发达地区...
洪江易氏宗祠广育人才 | 文化中国行·宗祠寻脉①
易氏代有才人出明清以降,洗马潭易氏族人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学士、社会名流、报国志士。明末清初,有易太震,曾任篮山县知县、桂阳州知府、云南督粮道;易含章,嘉庆六年辛酉科进士,曾任江苏元和县知县;易中明,道光酉年科拔贡,为曾国藩赞襄军机,著有《阴阳会要》《三品集》十卷……...
超越易代,回归常态:清初官私史学的调和
而从史家和史学的存在形态上来说,易代之际的风云激荡渐趋平和,史家和史学关注的主题逐渐转变,书写方式都由激烈转向平静,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也渐趋稳定,史家与史学皆回到了自身在文化秩序中的惯常位置。当他们找到这个位置时,说明他们已经基本消解了明清易代所带给他们的冲击与焦虑,文化和史学上的易代终于完成了。
艺术开卷|从服章之美看元明清服饰演变
明清易代,出于尊周思明的意识,朝鲜士人主观地认为清朝已是腥膻遍地,礼乐文物荡然无存;而僻在一隅的朝鲜却能保有明朝政教,“一隅青丘,独保大明日月”,“大明日月,尚存于青邱一隅而未尝亡”。至朝鲜高宗称帝前夕,儒生在劝进奏疏中也说“惟我东方,檀君首出,与尧并立,箕师道东,一变为夏。亦粤我祖宗缉熙之学,直...
孙竞昊:明清地方与国家视域中的“海洋”
明清易代之后的郑氏集团在东海、南海建立庞大的海上王国,与东来的欧洲殖民者、贸易商不仅发生冲突,而且也有合作,有力地沟通了东西方贸易。郑成功的两代继任者不再以“复明”为宗旨,他们似乎可以建设一个以海洋为生命线的岛屿王国。四、清初内陆农业国家秩序的重建和“盛世”王朝成功的海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