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洛丽塔》背后有原型?非虚构写作调查破解了这段文学史公案
吉罗迪亚斯很清楚纳博科夫新作的文学价值,此项业务对奥林匹亚来说大有裨益。1955年5月中旬,吉罗迪亚斯提出要出版《洛丽塔》。埃尔加兹随后写信给纳博科夫:“他认为这本书不仅是非常优秀的文学范本,而且可能导致社会对书中那种爱情的态度发生变化。当然,前提是它非常真挚,而且具有不可遏制的燃烧的激情。”▲奥林匹亚...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研讨会:他山之石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他谈及自己阅读书中纳博科夫的访谈的感受,认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对作家思想的深入探究与对读者的启发性意义。他指出,这些访谈让我们看到人类最敏感、最聪慧的心灵面对自己内心和世界的演出,打开了一个认识作家、想象作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场域,提供了研究和理解文学与人的绝佳标本。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
访谈|蒋方舟:我始终相信一个人超越时代的可能性
我也没有退休的焦虑,包括可以选择某个时段去旅游,去异国生活一段时间。在更浪漫的意义上,我喜欢纳博科夫的说话,他认为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形的线,他通过回溯记忆和书写可以让自己的意识停留在人生的任何时段,他享有意识时间的绝对自由,这也是我所渴慕的一种时间自由。小饭:这样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很类...
审判《洛丽塔》:一桩跨越七十年的文学公案
魏恩曼注意到,纳博科夫在整个写作生涯反复涉及“年轻女孩与老男人的禁忌关系”这一命题。但她毕竟也是文学的内行,她知道不能因此就给纳博科夫“定罪”,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纳博科夫有相关的亲身经历,也没有读者会愚蠢到,认为一个作家能生动地刻画罪犯,便有犯罪的经验和嫌疑。亚马逊网站《洛丽塔原型》这本书的评论...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 | 在虚妄与真相之间
卡达莱与马尔克斯、纳博科夫、海明威等等早已在国人心中深深扎根的文学家的声名相比,多多少少还是令人感到陌生的。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内的文学杂志便曾介绍过这位深受阿尔巴尼亚当时的掌权者霍查喜欢的诗人。2005年,伊斯梅尔﹒卡达莱从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奖得主的包围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200...
纳博科夫访谈录 | 我的人物是划船的奴隶
纳博科夫访谈录[美]纳博科夫佚名译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同妻子维拉住在瑞士蒙特勒城的蒙特勒宫饭店(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蒙特勒城位于日内瓦湖畔,是上个世纪俄国贵族最喜欢去的疗养胜地。纳博科夫夫妇住在一套相连的房间里。像他们在美国的那些住宅或公寓一样,这套房间似乎是用作逃亡时的暂且栖身之地。其中一间是为他们的儿子德...
纳博科夫独子去世
2月22日,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独生子,遗嘱执行人德米特里·纳博科夫在瑞士逝世,享年77岁。一家荷兰报纸率先在其网站公布了这条消息,并很快成为很多俄文网站的头条。德米特里1934年5月10日在柏林出生,在纳博科夫举家移居美国后,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历史和文学。毕业后,他又开始学习演唱,既是翻译家,又是一名歌剧演...
有趣的灵魂各不相同《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纳博科夫:没有。很多广为接受的作者对我来说根本不存在。他们的名字刻在空空的坟墓上,他们的书空洞无物。读者无需抱有“好些作家的书我都没读过,看他们的访谈还有意义吗?”之类的疑问。这些访谈在满足人们八卦心理的同时,所展现的是作家们的勤奋、自律、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对作品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写作和阅读...
爱憎分明:俄裔美籍大文豪纳博科夫的作家“红黑榜”
乔伊斯是纳博科夫所认可的天才之一。一九六九年对BBC-2台的访谈中,纳博科夫认为“天才”这个词“只适用于很少一些作家”,如莎士比亚、弥尔顿、普希金、托尔斯泰,即便屠格涅夫、契诃夫,也只是属于“有才华的”。他强调了“‘天才’是指一种独特的、耀眼的天赋,即詹姆斯·乔伊斯所拥有的那种天才,而不是亨利·詹姆斯的...
独家| 纳博科夫夫人为何让我撰写纳博科夫传
几年后,纽约的一位文学家写道:“多亏了博伊德的传记,纳博科夫才得以复活。”第一份纳博科夫研究杂志的创始人把这部传记称为“此后所有纳博科夫研究的基石”。这是我的书房,是我差不多四十年前写作纳博科夫传的地方。我给你们看看,我收藏的纳博科夫作品集,我关于纳博科夫的书,研究纳博科夫的著作,《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