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明代内阁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当上了皇帝以后,即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从此以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所以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从张居正的悲剧人生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从张居正的悲剧人生看明朝的内阁制度文/子玉内阁本质上只是皇帝的秘书,而张居正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行使皇权还越线指挥六部,所以,他的悲剧是根本不可避免的。洪武十三年(1380),利用宰相胡维庸造反事件,朱元璋直接将中书省给废了。以中书、门下两省被废为拐点,宰相这一群体从此消失于历史。由于尚书省也不...
本是帮助皇帝分担政务,却发展成权力中枢,谈内阁制度的发展
仁、宣时期,明朝的内阁制度进一步发展,阁权已重于部权。史载:“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祟,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土杨...
冯玉荣|医会与医统:明代一体堂宅仁医会研究
英宗时官至内阁首辅的徐有贞曾说:“吴中之医多于天下,籍太医者常百数十人,其为使、判、御医及诸药局之官者,累累有焉,其术多出东垣、丹溪之传,或得之师,或得之家。”不过在徐春甫看来,成化至嘉靖朝,能列为名医的新安人剧增,在全国居半数以上,甚至远超吴医,而祁门更是名医荟萃,医会会友以新安籍为主,...
石婷婷|明代出土玉带分期与演变特征研究
玉带,指采用或素或花玉板装饰的革带,其材质高贵,礼仪等级甚高,是中国古代冠服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出土玉带发现于陕西咸阳北周骠骑大将军若干云墓(北周宣政元年,578)[1]。南北朝时期,玉带即是显贵的装束;唐代只有三品以上的达官才有佩玉带的荣耀[2];宋辽金元均重视玉带,但程度皆不及明。既...
李园:明代金花银研究中的三点问题——基于对传统定义的思考
晚明以来的金花银定义,是制度后期乃至消亡后,明清时人的一种高度概括(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这种概括的背后往往忽略了该制度的前期演进与实际实施,从而造成史料记载与传统定义之间的部分偏差。基于以上思考,文章通过对定义内外资料的比对考察,研究表明:第一,与传统定义中金花银的单“御银”财政界定不同,“金花银”在词意上,经历了由银器...
刘文鹏:论清代历史地位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内阁制度,设内阁大学士掌票拟之权,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明确赋予内阁作为中枢机构的制度化地位。但与此同时,清朝也对内阁政体进行了改造。其一,清朝在康熙、雍正时期,创立并完善奏折制度,对政务信息系统进行了变革。奏折产生之前,中央政务运行的主要行政文书是题本。中央部院大臣或地方大员的题本,由...
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心,制度渐趋完善
明英宗南归后,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在此期间,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心,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逐渐下降。“土木堡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
庶吉士制度——明代内阁大臣的摇篮
庶吉士制度——明代内阁大臣的摇篮01人才是一个政权的基石,这一点不管是古代王朝或者是现代国家都是一样的。有明一代,为了选拔人才,创造了各种形式的人才选拔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模式莫过于科举制度。但是光靠科举制度所提供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明朝还有学校,荐举等等方式来选拔人才。
大明内阁制度和西方内阁制度一样吗?
明朝内阁属于君主个人专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虽有内阁大学时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的重设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